#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
1 “精气夺则虚”出自()。 《素问·调经论》 《素问·通评虚实论》 《难经·十四难》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B 内科学
2 首先提出了虚劳病名的医籍是()。 《素问》 《理虚元鉴》 《金匮要略》 《诸病源候论》 C 内科学
3 脾气虚之虚劳,治疗时应选用()。 归脾汤 加味四君子汤 益胃汤 补中益气汤 B 内科学
4 第一部论述虚劳的专书是()。 《不居集》 《医宗必读》 《虚劳论》 《理虚元鉴》 D 内科学
5 虚劳证见: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肢麻肉晌,证属()。 肝血虚 肝气虚 肝阴虚 肝阳虚 C 内科学
6 虚劳证见:干咳,失音,咯血伴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当()。 补益肺气 养血润肺 养阴润肺 补肺止咳 C 内科学
7 虚劳的基本治则是()。 治本 理气 补益 泻实 C 内科学
8 虚劳见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迟,当选用()。 右归丸 保元汤 附子理中丸 金匮肾气丸 B 内科学
9 治疗血虚之虚劳不宜单用血药,应适当配伍()。 补阳 补阴 补气 活血 C 内科学
10 虚劳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干呕,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治当()。 滋阴养心 补肝养血 益气补血 养阴和胃 D 内科学
11 聚证主要病变为()。 气滞 血瘀 痰结 血虚 A 内科学
12 食浊阻滞聚证治疗应当用()。 越鞠丸 六磨汤 沉香化滞丸 木香顺气散 B 内科学
13 症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苔白脉弦,治法为()。 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祛瘀活血,补益脾胃 C 内科学
14 积证初起,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白,脉弦。治疗当用()。 隔下逐瘀汤 荆蓬煎丸 化积丸 木香顺气散 B 内科学
15 肝气郁滞聚证,经治攻窜胀痛之症缓解后,调理善后应选()。 左金丸 六君子汤 逍遥散 补中益气汤 C 内科学
16 首先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发厥的古典医籍是()。 《卫生宝鉴》 《诸病源候论》 《医学入门》 《金匮要略》 C 内科学
17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出自()。 《景岳全书》 《素问·大奇论》 《诸病源候论》 《素问·厥论》 B 内科学
18 厥证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开窍化痰 益气回阳 醒神回厥 辟秽救逆 C 内科学
19 厥证辨证之关键是()。 辨虚实 辨脏腑 辨阴阳 辨气血 A 内科学
20 厥证与中风相鉴别时,主要区别为()。 诱发因素 病程长短 年龄大小 后遗症有无 D 内科学
21 心血虚之虚劳,治疗应当选用()。 养心汤 七福饮 保元汤 天王补心丹 A 内科学
22 肝气虚之虚劳,在治疗肝脏的基础上,结合()论治。 心气亏虚 脾气亏虚 肺气亏虚 肾气亏虚 B 内科学
23 积聚之名首见于()。 《景岳全书》 《医宗必读·积聚》 《灵枢·五变》 《素问》 C 内科学
24 对积与聚作了明确区别的医籍是()。 《内经》 《难经》 《金匮要略》 《证治准绳》 B 内科学
25 聚证的临床特证不包括()。 腹中气聚 攻窜胀痛 时作时止 可扪及包块 D 内科学
26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 肝、肾 心、脾 心、肾 肝、脾 D 内科学
27 心肝阴虚之瘿病,治疗当选用()。 栀子清肝汤 天王补心丹 一贯煎 归脾汤 B 内科学
28 实证之瘿病,应着重辨明()。 辨证候虚实 火热之有无 有无瘀血 是否兼有阴虚 C 内科学
29 颈前轻度肿大,柔软光滑,性情急躁,眼球突出,面烘热,口苦,舌红脉弦,治当()。 滋阴降火 清肝活血 理气清热 清肝泄火 D 内科学
30 偏头痛的病机是()。 肾虚精亏 外邪上犯巅顶 瘀血阻滞 肝经风火上扰 D 内科学
31 外感头痛以()病邪为主。 风邪 寒邪 热邪 湿邪 A 内科学
32 记载头痛是由“风痰相结,上冲于头”所致的著作是()。 《丹溪心法》 《诸病源候论》 《伤寒论》 《普济方》 B 内科学
33 外感头痛总的治疗原则是()。 解表散寒 祛湿通阳 通络止痛 祛邪活络 D 内科学
34 治疗风寒头痛方宜选取用()。 川芎茶调散 羌活胜湿汤 参苏饮 加味香薷饮 A 内科学
35 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便溏,苔白腻,脉濡。治法宜()。 化痰降逆 平肝潜阳 祛风胜湿 疏风散寒 C 内科学
36 内伤头痛与()脏器密切相关。 肝肺脾 肝脾肾 心肝肾 肺脾肾 B 内科学
37 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细数无力,应急服()。 独参汤 人参养营汤 四君子汤 四味回阳饮 A 内科学
38 瘿病一名首见于()。 《千金要方》 《诸病源候论》 《吕氏春秋》 《外台秘要》 B 内科学
39 最早记载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的是()。 《千金要方》 《肘后方》 《圣济总录》 《吕氏春秋》 B 内科学
40 瘿病基本病理是()。 血行瘀滞,蕴结成瘿 脉络瘀阻,气血凝结 气滞痰凝,壅结颈前 气虚血少,运行无力 C 内科学
41 瘿病,肿块质地较硬,有结者属()。 气郁痰阻 肝火炽盛 心肝阴虚 痰结血瘀 D 内科学
42 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病情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治疗可用()。 四海舒郁丸加减 海藻玉壶汤加减 天王补心丹加减 栀子清肝饮加减 A 内科学
43 患者突然剧烈头痛,伴喷射样呕吐,肢厥,抽搐。应诊断为()。 头痛 真头痛 类中风 雷头风 B 内科学
44 治疗头痛如刺,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细涩,应选用的方剂是()。 桃红四物汤 血府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身痛逐瘀汤 C 内科学
45 引起痰浊头痛的病因是()。 久病人络 湿邪外侵 脾虚湿停 肝郁化火 C 内科学
46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出自()。 《素问·痹论》 《中藏经·论痹》 《医宗必读·痹》 《症因脉治·热痹》 A 内科学
47 下列除()外,均为痹病的常见症状。 关节疼痛 肌肤麻木 关节屈伸不利 肢体痿软无力 D 内科学
48 患者肢体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痛减,苔薄白,脉弦紧。此属()。 行痹 痛痹 着痹 热痹 B 内科学
4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最适用于()。 行痹 热痹 痛痹 着痹 A 内科学
50 痛痹的治疗法则是()。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补肾祛寒,活血通络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A 内科学
51 患者素有肢体关节疼痛,近日因天气变化,关节疼痛又发,其痛游走不定,关节肿大,伴恶风发热,苔薄黄,脉浮。方剂宜选用()。 薏苡仁汤 宣痹达经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白虎加桂枝汤 C 内科学
52 痹病的内在致病因素是()。 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邪 情志不畅 饮食不节 A 内科学
53 头痛昏蒙沉重,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证属()。 风寒头痛 风湿头痛 痰浊头痛 肝阳头痛 C 内科学
54 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治疗()。 肝阳头痛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 痰浊头痛 D 内科学
55 寒邪侵犯厥阴经,症见头巅顶痛,干呕吐涎,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疗方剂是()。 川芎茶调散 羌活胜湿汤 芎芷石膏汤 吴茱萸汤, D 内科学
56 瘀血头痛的疼痛特点是()。 隐痛绵绵 刺痛固定 头痛如裹 胀痛而眩 B 内科学
57 头痛在()情况下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肾阳不足 肾阴不足 外感风寒 肾阳不足兼外感寒邪 D 内科学
58 症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治疗法则是()。 补益气血 健脾化痰 滋阴补肾 平肝潜阳 C 内科学
59 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证属()。 行痹邪气化热 热痹化火伤津 热痹湿热胜 wang痹 B 内科学
60 痿病与痹病的鉴别要点是()。 肢体关节痛与不痛 肢体活动自如与否 肌肉是否萎缩 肢体是否麻木 A 内科学
61 痉病的病位在()。 皮毛 肌肉 筋脉 筋骨 C 内科学
62 痉病与痫病的共同症状是()。 突然仆倒 四肢抽搐 昏不识人 忽作忽止 B 内科学
63 痉病的基本病机为()。 筋脉失养而挛急 肢体筋脉拘急失养 肌肉筋脉失养 筋脉肌肉失养失控 A 内科学
64 痉病邪壅经洛,若寒甚无汗,治宜()。 活血通络 益气养血 平肝熄风 解肌发汗 D 内科学
65 痉病之邪壅经络,若风邪甚,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细者。方宜选用()。 葛根汤 白虎加桂枝汤 羌活胜湿汤 瓜蒌桂枝汤 D 内科学
66 治疗痉病虚证宜()。 益气化瘀 滋阴养血 养阴清热 和营生津 B 内科学
67 症见头痛如刺,项背强直,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脉细涩。治法为()。 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化痰通络,熄风止痉 C 内科学
68 羚麻白虎汤用于何型痉病()。 邪壅经络 热甚发痉 温热致痉 瘀血内阻 C 内科学
69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法适用于()。 行痹 痛痹 wang痹 着痹 D 内科学
70 着痹的症状特点是()。 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关节痛剧,遇冷痛甚 关节肿胀,疼痛重着 关节疼痛,僵硬变形 C 内科学
71 患者病久,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肌肉萎缩,舌质暗,脉细涩。治法为()。 益气养血,舒筋活络 补肾祛寒,活血通络 祛风散寒,化瘀通络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B 内科学
72 薏苡仁汤用于治疗()。 行痹 痛痹 着痹 热痹 C 内科学
73 治疗痹病气血亏虚证,方宜选用()。 八珍汤 补肾祛寒治汤 宣痹达经汤 气血并补荣筋汤 D 内科学
74 痹病的治疗大法为()。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益气养血,舒筋活络 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D 内科学
75 下列()不是痿病的病因。 外感风寒 肺热伤津 脾胃亏虚 肝肾亏损 A 内科学
76 患者发热数日,热退后突然出现下肢软弱无力,行走不便,伴咽干口渴,呛咳阵阵,尿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此属()。 痿病湿热浸淫证 痿病肺热津伤证 痿病脾胃亏虚证 痿病肝肾亏损证 B 内科学
77 痿病日久可见()。 肢体疼痛 关节变形 肌肉萎缩 半身不遂 C 内科学
78 痿病重症,若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为()脏气极虚的表现。 肺脾 肝肾 脾肾 脾胃 A 内科学
79 痿病治疗中应注意的环节是()。 慎用风药 慎用苦寒之品 慎用辛温之品 慎用滋阴药 A 内科学
80 关于痿病脾胃亏虚证的病因,()说法不正确。 素体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久病成虚 脾虚生湿 D 内科学
81 痿病的病位在()。 肌肉筋脉 肢体关节 筋脉 肌肉筋骨 A 内科学
82 治痿“泻南方,补北方”是指()。 调理脾胃 滋阴清热 补益肝肾 清热润肺 B 内科学
83 痿病不具备下列()症状。 肌肉萎削 手不能握物 足不能任地 关节疼痛 D 内科学
84 治疗痿病湿热浸淫证的方剂是()。 加味二妙散 薏苡仁汤 羌活胜湿汤 参苓白术散 A 内科学
85 痉病的治疗大法是()。 祛邪扶正 舒筋解痉 扶正益损 益气化瘀 A 内科学
86 患者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蚧齿,项背强急,角弓反张,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证属()。 温热致痉 邪壅经络型痉病 热甚发痉 瘀血内阻型痉病 C 内科学
87 患者产后失血,四肢抽搐,项背强急,头晕目眩,自汗气短,苔薄少津,脉沉细。治疗的主方为()。 羌活胜湿汤 大定风珠汤 圣愈汤 增液承气汤 C 内科学
88 三仁汤所治痉病其病因是(’)。 风寒湿邪壅阻于经 湿热之邪留滞于络 外感火热之邪 情志过激内生肝火 B 内科学
89 温热致痉的治法为()。 泄热存阴,增液柔筋 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清热化湿,通络和营 滋阴潜阳,熄风止痉 B 内科学
90 痿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肝脾肺胃 肝肾肺胃 肝脾肾胃 肝脾肺肾 B 内科学
91 颤震痰热动风的治法为()。 清热化痰 涤痰开窍 豁痰熄风 祛风化痰 C 内科学
92 下列除()症状外,均属髓海不足型颤震。 头晕目眩 头摇肢颤 胸闷泛恶 脉沉弦无力 C 内科学
93 滋生青阳汤用于颤震()。 风阳内动证 髓海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痰热动风证 A 内科学
94 症头晕目眩,头摇肢颤,手不持物,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沉滑。治疗方剂是()。 补中益气汤 导痰汤 滋生青阳汤 龟鹿二仙丹 B 内科学
95 颤震的多发人群是()。 儿童 青少年 中老年男性 更年期妇女 C 内科学
96 颤震的病理性质为()。 实多虚少 虚多实少 热多寒少 寒多热少 B 内科学
97 颤震的辨证要点是辨()。 标本虚实 外感内伤 脏腑虚实 寒热虚实 A 内科学
98 患者年愈七旬,逐渐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善忘;头摇肢颤,溲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法为()。 滋阴潜阳 豁痰熄风 补中益气 填精益髓 D 内科学
99 外感腰痛主要致病邪气为()。 风邪 寒邪 湿邪 热邪 C 内科学
100 不适用肾虚腰痛的方药是()。 左归丸 右归丸 青娥丸 四妙丸 D 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