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uestion | Answer | Category |
---|---|---|---|
1 | 中医外科以____为主要治疗手段。 | 外治法 | 外科学 |
2 | 外科中“内治为主”的原则始于________。 | 金元时期 | 外科学 |
3 | 热毒疮疡成脓宜外敷____。 | 八二散 | 外科学 |
4 | 治疗术后伤口不愈常用________。 | 十全大补汤 | 外科学 |
5 | 局部反复擦伤导致皮肤糜烂可成____。 | 臁疮 | 外科学 |
6 | 瘰疬常发于颈部,病因多与____有关。 | 肝肾亏虚 | 外科学 |
7 | 褥疮的发生与长期卧床及____有关。 | 气血亏虚 | 外科学 |
8 | 疮疡治则核心是“托里、排脓、清热、________。” | 生肌 | 外科学 |
9 | 中医治疗肛裂多配合________。 | 润肠通便 | 外科学 |
10 | “痈疽初起,治宜________。” | 疏风清热 | 外科学 |
11 | 脓疱破溃后遗留溃面为____。 | 溃疡期 | 外科学 |
12 | 皮肤结节性红斑属中医________。 | 瓜藤缠 | 外科学 |
13 | 外科疾病中,“红肿热痛”属________证。 | 阳 | 外科学 |
14 | 灸法常用于____疮疡恢复期。 | 补虚 | 外科学 |
15 | 外科中“初起红肿”应以____为主。 | 清热解毒 | 外科学 |
16 | 疮疡溃后脓水清稀,为________表现。 | 气血虚弱 | 外科学 |
17 | 风火牙疳的初期,局部常有________。 | 红肿疼痛 | 外科学 |
18 | 肛瘘多见于肛腺反复感染形成____。 | 瘘道 | 外科学 |
19 | 毒疮属热毒壅盛型,治疗应先行____。 | 清热泻火 | 外科学 |
20 | “痈疽初起,宜用________之剂外敷。 | 消肿托毒 | 外科学 |
21 | 术后恢复期饮食应以____为主。 | 清淡 | 外科学 |
22 | 脓肿形成前的核心治疗是________。 | 清热解毒 | 外科学 |
23 | 瘰疬多发于颈部,两侧呈____排列。 | 串珠状 | 外科学 |
24 | 肠痈剧痛拒按,脉滑数,多属________。 | 实热内结 | 外科学 |
25 | 皮肤瘙痒、糜烂反复不愈属____证。 | 湿热证 | 外科学 |
26 | “乳痈发于产后”,常因________。 | 乳汁郁积 | 外科学 |
27 | 中医外科“疽”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 | 腐肉坏死 | 外科学 |
28 | 疮疡红肿热痛明显者常属____。 | 阳证 | 外科学 |
29 | 肛裂初期应避免进食____。 | 辛辣 | 外科学 |
30 | 中医外科多属热毒之证,治疗宜用____为主。 | 清热解毒 | 外科学 |
31 | 肛裂多因大便干硬及____所致。 | 便秘 | 外科学 |
32 | 中医治疗疝气多从________入手。 | 补气升提 | 外科学 |
33 | 肛裂治疗期间应保持____通畅。 | 大便 | 外科学 |
34 | 中医治疗流痰,强调________结合。 | 内外兼施 | 外科学 |
35 | 痈疽红肿热痛明显属____型疮疡。 | 实证 | 外科学 |
36 | 中医治疗骨髓炎常用________。 | 清热排脓 | 外科学 |
37 | 外科洗剂药物多用____。 | 清热解毒药 | 外科学 |
38 | 瘰疬多属________之证。 | 阴虚火旺 | 外科学 |
39 | 中医称皮肤色素沉着为________。 | 黧黑斑 | 外科学 |
40 | 面疔多发于鼻、上唇,为________所致。 | 风热毒邪 | 外科学 |
41 | 疮疡溃后不愈合多因________。 | 气血不足 | 外科学 |
42 | 疮疡初起内治常配合外用____。 | 膏药 | 外科学 |
43 | 毒疮破溃流脓不止常因____未清。 | 余毒 | 外科学 |
44 | 痈疽溃后脓液稠粘色黄属____。 | 热毒未清 | 外科学 |
45 | 手术后伤口久不愈合多因____。 | 气血亏虚 | 外科学 |
46 | 中医认为痔疮多因久坐伤脉及____所致。 | 湿热下注 | 外科学 |
47 | 痈疽破溃期内服可用____汤。 | 托里消毒 | 外科学 |
48 | 股癣属中医的____范畴。 | 蛇串疮 | 外科学 |
49 | 痈疽脓出后久不愈合需用____收口。 | 生肌散 | 外科学 |
50 | 毒疮成脓后切忌使用____药物。 | 收敛 | 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