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
1 导致食复的原因不包括 多食 强食 不注意“忌口” 滥服补剂 不注重饮食卫生 D 中医基础学
2 以下哪种疾病多在气候转变或寒冬复发 失眠 脏躁 哮病 某些月经不调 癫狂 C 中医基础学
3 防止食复不包括 饮食宜有营养 饮食应清淡 饮食宜易消化 伙食宜以温热性食物为主 饮食应注意护养胃气 D 中医基础学
4 下列哪项不属于病后防复的内容 防止复感新邪 截断病传途径 防止劳复 防止药复 防止食复 B 中医基础学
5 以固护先天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原则是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保精护肾 调养脾胃 既病防变 C 中医基础学
6 以天人相应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原则是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保精护肾 调养脾胃 既病防变 A 中医基础学
7 不属于调摄情绪法的是哪一项 节制法 疏泄法 转移法 清静养神 情志制约法 D 中医基础学
8 按照“穿着衣服必须不失四时之节”的原则,早春宜 减裤不减衣 减衣不减裤 减衣减裤 加衣加裤 加衣减裤 B 中医基础学
9 体胖之人,饮食宜 清淡 多食甘润生津之品 多食辛辣燥烈之品 多食碱性食物 多食酸性食品 A 中医基础学
10 《饮膳正要》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以凉之。” C 中医基础学
11 下列哪本著作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 《黄帝内经》 《医学源流论》 《医学启源》 《金匮要略》 《诸病源候论》 A 中医基础学
12 预防的基本原则源于以下哪种理论 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病后防复 先安未受邪之地 A 中医基础学
13 下列何项属正治法则 标本兼治 塞因塞用 寒者热之 因人制宜 寒因寒用 C 中医基础学
14 中医以平为期的治疗思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求 祛除病因 消除症状 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C 中医基础学
15 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治疗是 肝火旺泻心火 脾火旺泻胆火 肝火旺泻脾 肝火旺泻肺 肺热泻大肠 A 中医基础学
16 适用于“土壅木郁”证的治则是 抑强为主 扶弱为主 补母为主 泻子为主 母子同补 A 中医基础学
17 “用寒远寒”是指 阳虚之人慎用寒凉 阴寒盛体质慎用寒凉 西北寒冷慎用寒凉 秋冬季节寒冷慎用寒凉 老年人慎用寒凉 D 中医基础学
18 适用于“热结旁流”的治则是 热因热用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D 中医基础学
19 用于阳盛格阴的治则是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通因通用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A 中医基础学
20 “阴中求阳”是指 扶阳剂佐以滋阴药 滋阴剂佐以扶阳药 温阳佐以扶阳 清泻佐以滋阴 以上皆是 A 中医基础学
21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治寒以热 C 中医基础学
22 攻补兼施治则适用于何证 虚证 真实假虚证 实证 真虚假实证 虚实夹杂证 E 中医基础学
23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出自 《医学源流论·防微论》 《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金匮要略》 《素问·玉机真脏论》 C 中医基础学
24 “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出自 《医学源流论·防微论》 《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金匮要略》 《素问·玉机真脏论》 B 中医基础学
25 治病求本中的“本”主要是指 症状 病因 病位 脾肾 证候 E 中医基础学
26 下列不属于治则的是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调理气血 活血化瘀 调理脏腑 D 中医基础学
27 下列何项属反治治则 塞因塞用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损益兼用 寒者热之 A 中医基础学
28 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 热病见热象 寒病见热象 阴虚见热象 热病见寒象 寒病见寒象 B 中医基础学
29 下列不属于调理脏腑治则的是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脏病治腑 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腑病治脏 A 中医基础学
30 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先治其标 先治其本 标本兼治 虚则补之 以上皆不是 C 中医基础学
31 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 肝胃 脾胃 肝肾 肝胆 肝脾 B 中医基础学
32 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 心肾 肺脾肾 心脾肝肾 肺肝脾肾 心肝脾肺肾 D 中医基础学
33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因病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证制宜 D 中医基础学
34 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 滋阴制阳 扶阳消阴 回阳救逆 救阴固脱 阴中求阳 C 中医基础学
35 扶正祛邪兼用的基本原则是 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扶正为主兼祛邪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祛邪为主兼扶正 D 中医基础学
36 上述何项属热者寒之的具体运用 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 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 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B 中医基础学
37 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 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 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 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D 中医基础学
38 小儿五迟者,治宜 填精补髓 补益肾气以摄精 疏利精气 通络散结 补肾纳气 A 中医基础学
39 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祛邪兼扶正 扶正兼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单独祛邪 先扶正后祛邪 D 中医基础学
40 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单独祛邪 单独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扶正兼祛邪 祛邪扶正并重 B 中医基础学
41 “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脾虚泄泻 肾虚泄泻 食积泄泻 气虚泄泻 寒湿泄泻 C 中医基础学
42 “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脾虚腹胀 血枯经闭 肾虚尿闭 气郁腹胀 阴虚便秘 D 中医基础学
43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是指 扶阳剂佐以滋阴药 滋阴剂佐以扶阳药 温阳佐以扶阳 滋阴基础上补阳 以上皆不是 B 中医基础学
44 “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 实热证 实寒证 阴阳两虚 虚寒证 虚热证 D 中医基础学
45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阴阳互藏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相互交感 D 中医基础学
46 下列属相侮的是 心病及脾 脾病及肾 脾病及肝 肾病及肺 脾病及心 C 中医基础学
47 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血液的营养 津液的滋润 水谷精微的充养 肾中精气的充盈 心血的充盈 D 中医基础学
48 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津液 C 中医基础学
49 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基本动力 助心行血 推动作用 调节作用 贮存血液 B 中医基础学
50 与内湿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 中医基础学
51 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哪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精与气 精与液 精与血 津与气 气与血 C 中医基础学
52 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促进血行 调畅气机 贮藏血液 疏通水道 疏泄肾精 C 中医基础学
53 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肝与肺 心与肺 脾与肺 肾与肺 心与肾 A 中医基础学
54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五脏 六腑 命门 经络系统 A 中医基础学
55 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 填精补髓 补益肾气以摄精 疏利精气 通络散结 补肾纳气 B 中医基础学
56 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 真实假虚证 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 真虚假实之证 虚实夹杂而病邪容易扩散之证 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C 中医基础学
57 应先扶正后祛邪的是 真实假虚证 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 真虚假实之证 虚实夹杂而病邪容易扩散之证 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B 中医基础学
58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隋唐时期 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战国至两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D 中医基础学
59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诸病源候论 A 中医基础学
60 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向上的 温暖的 无形的 下降的 明亮的 D 中医基础学
61 肾中所藏之精的来源是 先天之精气 秉受于先天并受后天精气滋养 自然界清气 后天水谷之精气 先天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 B 中医基础学
62 能主二便的脏腑是 三焦 膀胱 小肠 E 中医基础学
63 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 心藏神 肝藏魂 肺藏魄 肾藏智 脾藏意 D 中医基础学
64 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心与肾 肺与肾 脾与肾 肝与肾 肝与脾 D 中医基础学
65 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 气的固摄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气化作用 气的卫外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 A 中医基础学
66 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是 经别 经筋 正经 奇经 别络 C 中医基础学
67 气机升降之枢纽是指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肝主左升,肺主右降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以上都不是 D 中医基础学
68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 气化作用 气机升降 气血充盈 脏腑功能正常 经络功能正常 A 中医基础学
69 下列不属于气的固摄作用的是 控制血液运行于脉中 防止汗出过多 固摄精液 固摄内脏的位置 控制尿液的排泄 D 中医基础学
70 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E 中医基础学
71 人体热量来源,主要是 A 中医基础学
72 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C 中医基础学
73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生理活动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动气 A 中医基础学
74 运行在脉外并散行于全身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心气 D 中医基础学
75 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 元气的生成 宗气的生成 营气的生成 卫气的生成 全身之气的生成 B 中医基础学
76 与肺主一身之气关系最密切的是 元气 心气 营气 卫气 宗气 E 中医基础学
77 与津液输布关系最密切的脏腑组是 脾、肾、小肠、三焦 脾、肝、肾、三焦 肺、肾、三焦、小肠 肝、肺、脾、肾、三焦 心、肾、小肠、膀胱 D 中医基础学
78 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来源与分布方面 生化与运行方面 功能与结构方面 先天与后天方面 调节与统摄方面 B 中医基础学
79 治疗血瘀证,常酌配行气药物,其理论依据是 气能行血 气能生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化气 A 中医基础学
80 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理论依据是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生气 C 中医基础学
81 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 血能化气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气能生血 血能载气 A 中医基础学
82 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理论依据是 血能生气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气能生血 E 中医基础学
83 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理论依据是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气能生津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B 中医基础学
84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的关系 气与血 津液与血 气与津液 津液与汗 血与精 B 中医基础学
85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肝肾同源 乙癸同源 津液同源 精血同源 血汗同源 E 中医基础学
86 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主要靠哪脏功能 心主血脉 肺主宣发 肾主气化 肝主疏泄 脾主统摄 B 中医基础学
87 营气的作用主要是 润泽肌肤 化生血液 温煦内脏 充养脑髓 化生神志 B 中医基础学
88 与语言、声音、呼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元气 肺气 宗气 中气 心气 C 中医基础学
89 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D 中医基础学
90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C 中医基础学
9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 胃液 肠液 涕液 泪液 血液 E 中医基础学
92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E 中医基础学
93 元气的分布是 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上荣头目,达于周身 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C 中医基础学
94 气不能外达面结聚于内称为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D 中医基础学
95 气的上升太过和下降不及称为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B 中医基础学
96 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D 中医基础学
97 与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E 中医基础学
98 液的作用重在 润泽肌肤 营养周身 温煦内脏 补益脑髓 宣发卫气 D 中医基础学
99 津的作用重在 润泽肌肤 营养周身 温煦内脏 补益脑髓 宣发卫气 A 中医基础学
100 经络系统中,多呈纵行、直行者为 经脉 络脉 十五别络 十二经筋 奇经八脉 A 中医基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