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疾病治疗时,中医常强调____的重要性。 | 动静结合 | 基础学 |
2 | ____是风寒湿邪闭阻经络的表现。 | 心阳虚衰 | 基础学 |
3 | 理气药用于______气滞证。 | 肝郁 | 基础学 |
4 | 在中医里,____是影响情志健康的重要内因。 | 阴阳失调 | 基础学 |
5 | 里证多反映______病变。 | 脏腑内部 | 基础学 |
6 | 中医认为____是决定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 | 气滞血瘀 | 基础学 |
7 | 在四诊合参中,____有助于了解患者神志状态。 | 湿热下注 | 基础学 |
8 | 在中医学中,____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脏腑失调 | 基础学 |
9 | 中医强调,____是影响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 阴虚内热 | 基础学 |
10 | 中医诊治疾病时常采用____的治疗思路。 | 整体观念 | 基础学 |
11 | 在中医理论中,____是描述外感病因的术语。 | 湿热内蕴 | 基础学 |
12 | 疾病的发生常常与____功能失调有关。 | 寒热调和 | 基础学 |
13 | ____是肺肾两虚导致的咳嗽证型。 | 气血两虚 | 基础学 |
14 | 中医辨证中,____多见于阴虚患者。 | 血虚生风 | 基础学 |
15 | 使药起调和诸药和______作用。 | 引经报使 | 基础学 |
16 | 根据中医理论,____是致病的主要外在因素。 | 正气不足 | 基础学 |
17 | 根据中医理论,____反映了身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 病因分析 | 基础学 |
18 | 寒热是辨别疾病______属性的纲领。 | 阴阳 | 基础学 |
19 | 清热解毒药常用于______证。 | 热毒壅盛 | 基础学 |
20 | 脾主运化,也主统______。 | 血液 | 基础学 |
21 | 在诊断疾病时,中医常采用____的方法。 | 以人为本 | 基础学 |
22 | 中医学认为,____是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 卫气不足 | 基础学 |
23 | 在中医理论中,____是描述外感病因的术语。 | 气逆咳嗽 | 基础学 |
24 | ____是气滞血瘀证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 气滞血瘀 | 基础学 |
25 | ____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 | 经络不通 | 基础学 |
26 | 数脉主______热证。 | 实热 | 基础学 |
27 | 在辨证论治中,____是一种热证的表现。 | 热入营血 | 基础学 |
28 |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______。 | 机制 | 基础学 |
29 | 化湿药用于______湿阻证。 | 湿困脾胃 | 基础学 |
30 | ____是判断病情虚实寒热的重要依据。 | 病机分析 | 基础学 |
31 | ____是邪热深入营分的表现。 | 阴阳偏盛 | 基础学 |
32 | 根据中医理论,____反映了身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 阴阳互根 | 基础学 |
33 | 在中医学中,____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肺脾气虚 | 基础学 |
34 | 湿邪的特点是重浊、黏滞、趋下和______。 | 阻气 | 基础学 |
35 |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____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 | 心主神明 | 基础学 |
36 | 在中医理论中,____是描述外感病因的术语。 | 湿热瘀阻 | 基础学 |
37 | 中医认为,____是阴虚火旺的重要病机。 | 寒邪犯肺 | 基础学 |
38 | ____是中医学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核心内容之一。 | 正气不足 | 基础学 |
39 | 根据中医理论,____反映了身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 心主血脉 | 基础学 |
40 | 中医学认为,____是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 气滞体质 | 基础学 |
41 | 在病因分析中,____往往与饮食不节有关。 | 血虚生风 | 基础学 |
42 | 中医理论中常说,____是疾病发展的关键。 | 气血失调 | 基础学 |
43 | ____是肺肾两虚导致的咳嗽证型。 | 热盛伤津 | 基础学 |
44 | 疾病的发生常常与____功能失调有关。 | 气机升降 | 基础学 |
45 | 在辨证论治中,____是一种热证的表现。 | 邪正斗争 | 基础学 |
46 | ____可见于外感风热邪气犯肺。 | 热盛伤津 | 基础学 |
47 | 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之一是____的思维方式。 | 治病求本 | 基础学 |
48 | ____是邪热深入营分的表现。 | 湿热瘀阻 | 基础学 |
49 | 中医理论中,____属于先天之本。 | 脏腑失调 | 基础学 |
50 | 痰饮形成与肺、脾、______功能失调有关。 | 肾 | 基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