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
1 下列哪组症状最宜辨为脾肾阳虚证 腰腹冷痛,五更泄泻 腰膝酸软,下肢水肿 食少腹胀,便溏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腹痛绵绵,肢体浮肿 A 诊断学
2 下列哪组症状最宜辨为脾肾阳虚证:() 腰膝酸软,下肢水肿 食少腹胀,便溏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腹痛绵绵,肢体浮肿 身肿泄泻,形寒舌淡 B 诊断学
3 下列内容不属异常舌态的是 颤动 歪斜 点刺 强硬 痿软 C 诊断学
4 下列排尿异常中并非肾虚所致者是 小便涩痛 余沥不尽 小便失禁 睡时遗尿 小便清长 A 诊断学
5 下列认识哪项不正确:() 肝肾两虚是指肝肾阴阳虚 肺肾相兼可为气虚或阴虚 脾肾两虚主要指脾肾阳气虚 肺肾气虚又称为肾不纳气 心脾两虚是指心脾气血虚 B 诊断学
6 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者,属于: 少气 短气 上气 夺气 以上都不是 D 诊断学
7 语言异常与何脏关系最为密切 A 诊断学
8 郁热病人可见 呕吐物清稀无味 呕吐物秽浊酸臭 呕吐酸腐不化食物 呕吐黄绿色苦水 呕吐清水或痰涎 D 诊断学
9 育龄期妇女停经,却“身有病而无邪脉”,病情资料的属性是 —般性资料 特异性资料 否定性资料 必要性资料 偶见性资料 C 诊断学
10 欲察疾病之寒热性质,首察:() 三关部位 络脉形状 络脉色泽 络脉浮沉 以上都不是 C 诊断学
11 原高热,咳嗽,气喘,喉间痰壅,现已不发热,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此为 寒热错杂 寒证化热 表里同病 虚实夹杂 热证转寒 E 诊断学
12 原高热烦渴,脉洪大,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肢厥。证属 真热假寒 真寒假热 热证转寒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C 诊断学
13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是:() 气虚 血虚 血瘀 肝郁 寒凝 B 诊断学
14 月经量少,经色紫暗的原因是 气滞 血瘀 血虚 血热 痰湿 B 诊断学
15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是:() 气虚 血虚 血瘀 肝郁 寒凝 A 诊断学
16 在《素问·刺热》中,左颊候 D 诊断学
17 在《素问·刺热篇》中,右颊候:() C 诊断学
18 在二十八脉中,具备沉实大弦长形象特点的脉是:() 革脉 紧脉 芤脉 伏脉 牢脉 E 诊断学
19 在肝郁脾虚证的辨证中最有诊断意义的是 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大便稀溏,肠鸣矢气 胸胁胀痛,腹泻便溏 情志抑郁,时时太息 舌苔薄白,脉弦或缓 C 诊断学
20 在六经病变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属 并病 合病 直中 顺传 逆转 B 诊断学
21 在六经传变中,少阳病转变为厥阴病,称为 合病 表里传 循经传 直中 越经传 B 诊断学
22 在脉象指感上与滑脉相反的脉象是 迟脉 缓脉 结脉 涩脉 沉脉 D 诊断学
23 在肾阴虚证的辨证中最有诊断意义的是:() 午后颧红 遗精潮热 眩晕健忘 五心烦热 舌红无苔 B 诊断学
24 在五色主病中,不属青色主病的是 寒证 湿证 疼痛 血瘀 惊风 B 诊断学
25 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致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塞等。此为 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不虚不实 D 诊断学
26 月经先期的临床意义是 血海空虚 阴寒凝滞 瘀血阻滞 肝郁化热 阳气盛衰 D 诊断学
27 在“望色十法”中,“散”是指 面色浮显 面色清明 面色深浓 面色疏散 面色润泽 D 诊断学
28 在“望色十法”中,面色由夭转泽,说明 病邪自里出表 病变由阴转阳 病变由实转虚 病虽久,邪将解 病变由重转轻 E 诊断学
29 在《灵枢·五色》中,“庭”是指 眉间 颊侧 耳门 A 诊断学
30 在《灵枢·五色》中,鼻柱候:() D 诊断学
31 在《灵枢·五色》中,藩是指:() 前额 眉间 下颏 耳门 颊侧 E 诊断学
32 谵语的病机是:() 热扰心神 痰蒙心窍 心气大伤 阴血亏虚 A 诊断学
33 谵语的常见病机是 心气大伤 热扰心神 心气不足 痰蒙心神 心血不足 B 诊断学
34 战汗产生的机理是 邪胜正衰 正邪剧争 正胜邪退 正邪俱衰 寒邪袭表 B 诊断学
35 战汗后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临床意义是 气虚阳虚 邪正俱衰 邪正俱盛 邪去正复 邪盛正衰 D 诊断学
36 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的临床意义是 气虚阳虚 邪正俱衰 邪正俱盛 邪去正复 邪盛正衰 E 诊断学
37 张仲景对八纲辨证的贡献是 提出了八纲辨证的名称 对八纲有散在性的论述 具体运用八纲进行辨证 奠定八纲辨证的理论 将八纲作为辨证的纲领 C 诊断学
38 张仲景首创:() 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八纲辨证 D 诊断学
39 长脉与大脉为:() 在部位上有浮与沉的不同 在气势上有力与无力的不同 同两者都有关 同两者都无关 D 诊断学
40 长期咳喘,咯痰白稠,神疲乏力,食少,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腻,脉弱。此为 寒热错杂 寒证化热 表里同病 虚实夹杂 热证转寒 D 诊断学
41 长期咳喘,痰多色白,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浮肿尿少,心 虚实并重证 真实假虚证 虚中夹实证 真虚假实证 实中夹虚证 E 诊断学
42 脏腑在舌面上的划分,舌中部候:() 心肺 脾胃 肝胆 三焦 B 诊断学
43 燥热伤津可以出现:() 口涩 口苦 口酸 口甜 口黏腻 B 诊断学
44 燥苔常见于 外感风寒 气血亏虚 湿热蕴结 津液不足 食滞内停 D 诊断学
45 燥邪犯肺证中不容易见到的症状是 咳痰带血 痰黏难咯 两颧潮红 唇咽干燥 恶寒发热 C 诊断学
46 燥邪犯肺证中不容易见到的症状是:() 两颧潮红 咳痰带血 痰黏难咯 唇咽干燥 恶寒发热 A 诊断学
47 谵语的病机是 热扰心神 痰蒙心窍 心气大伤 阴血亏虚 A 诊断学
48 诊断的内容不包括哪项 检查病人 询问病情 分析病机 病证诊断 选择治法 E 诊断学
49 诊断寒滞肝脉证的主要依据是:() 头晕目眩,胸胁胀闷 少腹,前阴巅顶冷痛 形寒肢冷,舌苔薄白 阴囊湿疹,外阴瘙痒 脘腹冷痛,得温则减 B 诊断学
50 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舌体活动灵活 舌体柔软 舌质娇嫩 E 诊断学
51 诊断心阳虚脱证最有意义的症状是:() 冷汗肢厥 舌质淡胖 面色淡白 心胸闷痛 心悸怔忡 A 诊断学
52 诊脉时三指平齐,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试者体表角度约呈 30° 45° 60° 75° 90° B 诊断学
53 阵发性腹痛,有条索状包块聚散不定,或按之手下如蚯蚓蠕动者,最宜诊为 肠痈 食积 癥瘕 虫积 疝气 D 诊断学
54 蒸蒸汗出且高热口渴者属于 战汗 绝汗 自汗 大汗 盗汗 D 诊断学
55 正式提出“八纲”名称的著作是 《黄帝内经》 《伤寒正脉》 《伤寒质难》 《景岳全书》 《伤寒六书》 C 诊断学
56 证候真假的“假”是指 病人提供假情况 属于疾病现象 临床不常见的症 新病标病症状 与病理本质不符的症 E 诊断学
57 证候真假的所谓“真”,最主要是指 病人真实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见的证候 与病理本质相符的症 本病或者久病之症 病人的病情完全真实 C 诊断学
58 针对“证”进行治疗的是 止咳平喘 固精止遗 消积化疳 补气养血 接骨续筋 D 诊断学
59 真寒假热的临床表现是 疫毒痢初期,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急骤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腻脉滑,久之气短而喘、声低懒言 初为关节冷痛、重着,病久见患处红肿灼痛 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 神识昏沉,四肢厥冷,胸腹灼热,口鼻气灼,舌红苔黄 D 诊断学
60 真热假寒证的特点为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 肌肤寒冷,体温偏低 皮肤无汗而有灼热感 身灼热而手足厥冷 汗出如油,肌肤尚温 D 诊断学
61 真心痛的疼痛特征是 胸痛剧烈,持续不解 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胸痛咳喘,痰白易咯 干咳胸痛,潮热盗汗 心胸憋闷疼痛,时作时止 A 诊断学
62 诊察大便时,下列哪项一般不会用到 嗅其气味 问其感觉 触其质地 望其颜色 察其形质 C 诊断学
63 诊察小儿食指三关部位,可知:() 病之表里 病之虚实 轻重预后 病之性质 脏腑部位 C 诊断学
64 症见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仲,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证属: 风寒袭肺 水气凌心 痰湿阻肺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B 诊断学
65 症见身倦乏力,少气自汗,腹痛拒按,舌暗且有瘀斑为:() 气滞血瘀证 血瘀兼血虚证 气虚血瘀证 气血两虚证 以上都不是 C 诊断学
66 症见胃脘胀痛,痞闷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实。证属: 寒邪犯胃 肝胃气滞 胃热炽盛 脾胃不和 食滞胃肠 E 诊断学
67 症见胃脘灼痛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渴,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尿黄。舌红,舌苔黄腻,脉数。证属: 肝胃气滞 胃热炽盛 食滞胃肠 脾胃不和 以上都不是 B 诊断学
68 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健忘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属: 肝肾阴虚 肾阴虚证 心阴虚证 心肾不交 心火亢盛 B 诊断学
69 症见心悸不安,失眠健忘,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证属: 心肾不交 心胆气虚 心脾两虚 心血瘀阻 心阳亏虚 C 诊断学
70 症见胸闷气短,遇寒则痛,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动则气喘,心悸汗出,不能平卧,腰酸乏力,面浮足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 寒滞心脉 心血瘀阻 心肾阳虚 心肾阴虚 心气亏虚 C 诊断学
71 症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脉涩。证属: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肝经血瘀 肝气郁结 瘀血阻络 A 诊断学
72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畏冷肢凉,面色淡白,脉沉迟无力。此为 表实寒证 表实热证 里实寒证 里虚寒证 里虚热证 D 诊断学
73 指出下列哪个病证与籍贯所处地域有关:() 麻疹 疟疾 中风 月经不调 眩晕 B 诊断学
74 证见身热夜甚,烦躁不眠,舌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量多,此证为:() 阴虚证 瘀热搏结证 血热证 湿热证 气虚发热证 C 诊断学
75 证见心悸,兼有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舌淡脉细,诊断为:() 心阴虚证 心火亢盛证 心血虚证 心肾不交证 痰火扰神证 C 诊断学
76 证见形寒肢冷,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苔白滑,脉沉微,属: 脾肾阳虚 心阳虚 脾阳虚 肾阳虚 心肾阳虚 E 诊断学
77 证名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病位 病因病性 病势 病情 病本 B 诊断学
78 症见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紫或舌红,少苔,脉微疾或结代。证属: 风寒袭肺 水气凌心 痰湿阻肺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C 诊断学
79 症见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淡,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属: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 痰湿蕴肺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C 诊断学
80 主气血两亏的舌色是:() 降舌 淡红舌 紫舌 淡白舌 红舌 D 诊断学
81 主热而不主寒的舌苔是:() 白苔 黄苔 腻苔 灰黑苔 积粉苔 E 诊断学
82 住院病历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患者入院后 24小时完成 出院前完成 8小时内 12小时完成 48小时内 C 诊断学
83 住院病历婚育史没有包含的内容是 怀孕情况 产育情况 月经情况 配偶情况 子女健康状况 E 诊断学
84 壮热的病机为() 里热亢盛 湿遏热伏 阴虚阳亢 虚阳浮越 气虚 A 诊断学
85 壮热烦躁,面红目赤,腹胀满疼痛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实。证属 里实证 里热证 里实热证 真热假寒证 真寒假热证 C 诊断学
86 壮热汗出口大渴,头痛,微恶风寒,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此为 表里实热证 表实寒里虚寒证 表寒里热证 表热里寒证 表实寒里虚热证 A 诊断学
87 壮热口渴,咳喘气粗,鼻翼扇动,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者,应诊断为 痰热蕴肺证 燥邪犯肺证 肺热炽盛证 风热犯肺证 痰湿阻肺证 C 诊断学
88 紫舌常见于 气滞 血瘀 血虚 阴虚 阳虚 B 诊断学
89 紫舌的主病是:() 气滞 血瘀 痰凝 津亏 中毒 B 诊断学
90 中风或中风先兆可见 痿软舌 胖大舌 歪斜舌 短缩舌 吐弄舌 C 诊断学
91 中焦病证的病位是在 肺与大肠 肝胆脾胃 肺与心包 脾与胃 肝与肾 D 诊断学
92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A 诊断学
93 中医诊断学中辨证的基本纲领是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经络辨证 A 诊断学
94 重痛的特点是 胀闷疼痛 灼热疼痛 牵扯样痛 沉重而痛 胀痛 D 诊断学
95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 湿 B 诊断学
96 最能辨别虚实真假的是 脉沉取之有力无力 舌质的苍老与嫩胖 病程的新久或长短 整个体质的壮和弱 二便的通利和闭塞 A 诊断学
97 最能体现表证特征的是 但发热不恶寒 但恶寒不发热 寒战而有高热 恶寒发热并见 发热盗汗,舌红 D 诊断学
98 最宜诊断为肝肾阴虚证的表现是 腰酸耳鸣,梦遗盗汗 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眩晕胁痛,急躁易怒 遗精盗汗,月经量少 腰酸胁痛,五心烦热 E 诊断学
99 最易导致太息的是 肝风内动 肝气虚弱 肝气郁结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C 诊断学
100 最易诊断为心脾气血虚证的表现是:() 心悸怔忡,神疲乏力 食少腹胀,面色萎黄 心悸失眠,便溏舌淡 心烦不寐,色红少苔 失眠多梦,舌质淡白 C 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