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耳穴交感的主治包括 | 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 | 哮喘 | 急惊风 | 感冒 | 痛经 | A | 中医基础学 |
2 | 关于涂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禁用 | 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 涂药后,如局部皮肤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将药物擦净或清洗,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 A | 中医基础学 |
3 | 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合用药熨法 | 腹痛伴有发热 | 局部无知觉 | 大血管处 | 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肿痛 | 虚寒性的胃脘痛 | A | 中医基础学 |
4 | 白疕是指 | “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 | 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 | 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 | 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 病程长,不易根治,男多于女,有遗传倾向 | A | 中医基础学 |
5 |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 | 汉代 | 隋代 | 宋代 | 元代 | 明代 | B | 中医基础学 |
6 |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 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 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 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 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 A | 中医基础学 |
7 |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 《伤寒杂病论》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诸病源候论》 | 《内经》 | 《察病指南》 | C | 中医基础学 |
8 | 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是 | 《舌鉴》 | 《彩图辨舌指南》 | 《点点金》 | 《伤寒金镜录》 | 《望诊遵经》 | D | 中医基础学 |
9 | 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是 | 《内经》 | 《景岳全书·传忠录》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医学心悟》 | B | 中医基础学 |
10 | 《脉经》的作者是 | 张仲景 | 叶天士 | 王叔和 | 巢元方 | 孙思邈 | E | 中医基础学 |
11 | 林之翰所著的四诊专著是 | 《四诊抉微》 | 《四诊心法要诀》 | 《四诊韵语》 | 《四诊法》 | 《察病指南》 | A | 中医基础学 |
12 |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 叶天士 | 张仲景 | 吴鞠通 | 汪宏 | 吴又可 | A | 中医基础学 |
13 | 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是 | 叶天士 | 张仲景 | 张介宾 | 汪宏 | 淳于意 | E | 中医基础学 |
14 | 对黄疸病人做实验观察并做早期记载的是 | 《伤寒杂病论》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诸病源候论》 | 《肘后备急方》 | 《察病指南》 | D | 中医基础学 |
15 | 根据白疕的临床特征可分为 | 寻常型 | 脓疱型 | 关节型 | 红皮病型 | 普通型 | A | 中医基础学 |
16 | 湿疮的特点是 |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 |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 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 | 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 亚急性湿疮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 A | 中医基础学 |
17 | 皮肤病外用药使用原则 | 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 用药先温和后强烈 | 用药浓度先低后浓 | 注意控制感染 | 注意药敏反应 | A | 中医基础学 |
18 | 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 《难经》 | 《脉经》 | 《中藏经》 | 《脉神章》 | 《濒湖脉学》 | B | 中医基础学 |
19 | 《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其作者是 | 李中梓 | 李东垣 | 施发 | 陈言 | 杜清碧 | C | 中医基础学 |
20 | 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 | 《伤寒舌鉴》 | 《观舌心法》 | 《伤寒金镜录》 | 《察舌辨证新法》 | 《彩图辨舌指南》 | E | 中医基础学 |
21 | “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 脾虚泄泻 | 肾虚泄泻 | 食积泄泻 | 气虚泄泻 | 寒湿泄泻 | C | 中医基础学 |
22 | 病人腹胀,下午尤甚,纳差、便溏3个月,近来伴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无力。诊为: | 心血不足 | 脾气虚弱 | 脾阳不足 | 心脾两虚 | 心肝血虚 | D | 中医基础学 |
23 | 患者平素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近月余观精神过度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泄泻。诊为: | 肝气郁结 | 脾失健运 | 心血不足 | 心神失养 | 肝脾不调 | E | 中医基础学 |
24 | 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是: | 性征 | 体姿 | 体重 | 体型 | 体格 | E | 中医基础学 |
25 |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液”内容: | 尿 | 涎 | 涕 | 泪 | 唾 | A | 中医基础学 |
26 | 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 推动作用 | 温煦作用 | 防御作用 | 固摄作用 | 中介作用 | C | 中医基础学 |
27 |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减退: | 推动与调控作用 | 温煦作用 | 防御作用 | 固摄作用 | 中介作用 | D | 中医基础学 |
28 | 临床上气的异常导致血失常时,下述哪一项不妥? | 血虚 | 血脱 | 血燥 | 血瘀 | 出血 | C | 中医基础学 |
29 |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 气不摄血 | 气机逆乱 | 血随气脱 | 血随气逆 | 血随气结 | D | 中医基础学 |
30 | 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医学著作是: | 《黄帝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神农本草经》 | 《温病条辨》 | A | 中医基础学 |
31 | 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是 | 李东垣 | 危亦林 | 吴鞠通 | 汪宏 | 张仲景 | B | 中医基础学 |
32 | 可用“离、合、出、A入”概括其循行分布特点的是 | 十五别络 | 十二经别 | 十二经筋 | 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 | B | 中医基础学 |
33 | 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 先治其标 | 先治其本 | 标本兼治 | 虚则补之 | 以上皆不是 | C | 中医基础学 |
34 |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 发病急 | 病势重 | 症状相似 | 传染性强 | 老少皆能致病 | D | 中医基础学 |
35 | 下列哪一项属于肝脏病理中的虚者: | 肝气郁结 | 肝火上炎 | 肝阳上亢 | 肝胆湿热 | 肝郁气滞 | C | 中医基础学 |
36 | 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 精 | 气 | 血 | 津 | 液 | E | 中医基础学 |
37 |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 | 阴阳对立 | 阴阳偏盛 | 阴精和阳气的生理关系 | 阴精和阳气的病理关系 | 阴阳各自的生理关系 | C | 中医基础学 |
38 | 《素问·举痛论》指出:气泄的病因是: | 恐 | 悲 | 惊 | 劳 | 炅 | E | 中医基础学 |
39 | 据《素问·咳论》冬季肺受病,是从何脏传来? | 心 | 肺 | 肝 | 脾 | 肾 | E | 中医基础学 |
40 | 《素问·痹论》湿邪引起的痹证是: | 行痹 | 筋痹 | 痛痹 | 骨痹 | 着痹 | E | 中医基础学 |
41 | 哪项治法属反治: | 散者收之 | 劳者温之 | 甚者从之 | 客者除之 | 坚者削之 | C | 中医基础学 |
42 |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肺的应时常脉是: | 规 | 矩 | 代 | 衡 | 权 | D | 中医基础学 |
43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诊法纲领是: | 审机求属 | 望闻问切 | 五决为纪 | 辨标本 | 先别阴阳 | E | 中医基础学 |
44 |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是: | 五脏气充 | 天癸形成 | 水谷摄入 | 肾气充盛 | 三焦气化 | D | 中医基础学 |
45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观点是: | 春夏顺其生,秋冬顺其藏 | 阳为阴根 | 春阳外盛 | 应养内虚阳 | 顺其气 | A | 中医基础学 |
46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的治法: | 发之 | 扬之 | 掣引之 | 补之以味 | 温之以气 | D | 中医基础学 |
47 |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作者是: | 王冰 | 杨上善 | 张景岳 | 全元起 | 高士宗 | A | 中医基础学 |
48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厚的性能是: | 宣散 | 通 | 呕 | 发泄 | 发热 | E | 中医基础学 |
49 |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论述,十一藏的功能取决于何藏? | 肝 | 心 | 脾 | 肾 | 胆 | E | 中医基础学 |
50 | 下列除哪项外,反映了《素问·五藏别论》“魄门亦为五藏使”的含义: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心神的主宰。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胃气的下降。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肺气的宣降。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肾气的固摄。 | C | 中医基础学 |
51 | 《素问·经脉别论》“府精神明,留于四脏”之“四脏”是指: | 心肺肝脾 | 心肺肝肾 | 心肝脾肾 | 心肺脾肾 | 脾肺肝肾 | C | 中医基础学 |
52 |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时间是: | 子时 | 寅时 | 午时 | 酉时 | 亥时 | A | 中医基础学 |
53 | “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 气能生血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血能载气 | 血能生气 | A | 中医基础学 |
54 | 气的生理功能有 | 推动作用 | 温煦作用 | 防御作用 | 固摄作用 | 气化作用 | A | 中医基础学 |
55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 外感性 | 季节性 | 地区性 | 相兼性 | 转化性 | B | 中医基础学 |
56 |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黏滞 | 凝滞 | 收引 | 趋下 | 重浊 | A | 中医基础学 |
57 | 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 六淫 | 七情 | 疠气 | 药邪 | 医过 | A | 中医基础学 |
58 |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轻扬开泄 | 善行数变 | 主动 | 易耗气伤津 | 为百病之长 | A | 中医基础学 |
59 | 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转化性 | 地区性 | A | 中医基础学 |
60 | 正气是指 | 人体的机能活动 | 抗邪能力 | 驱邪外出的能力 | 康复能力 |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 A | 中医基础学 |
61 | 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 复感新邪 | 食复 | 劳复 | 药复 | 伏邪 | A | 中医基础学 |
62 | 虚证临床可见到 | 五心烦热 | 脉实有力 | 久病消耗精气 | 畏寒肢冷 | 食积不化 | A | 中医基础学 |
63 | 《素问·生气通天论》“首如裹”的病因: | 寒 | 火 | 暑 | 湿 | 气 | D | 中医基础学 |
64 | 《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劳则张,精厥的病机是: | 煎厥 | 大厥 | 薄厥 | 气厥 | 寒厥 | A | 中医基础学 |
65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消长平衡 | 阴阳相互转化 | 阴阳偏盛偏衰 | A | 中医基础学 |
66 |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A | 中医基础学 |
67 |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 肺 | 脾 | 肾 | 三焦 | 膀胱 | B | 中医基础学 |
68 |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A | 中医基础学 |
69 | 红绛舌,常见于 | 里实热证 | 阴虚火旺证 | 气虚血瘀证 | 痰瘀内阻证 | 食滞气郁证 | A | 中医基础学 |
70 | 望舌时应注意 | 光线 | 染苔 | 伸舌姿势 | 年龄体质 | 禀赋 | A | 中医基础学 |
71 | 腻苔主病为 | 湿浊 | 痰饮 | 食积 | 胃气虚 | 邪热有余 | A | 中医基础学 |
72 | 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 弦脉 | 紧脉 | 缓脉 | 代脉 | 迟脉 | B | 中医基础学 |
73 | 四气的临床意义 | 根据病证的寒热择药 | 根据病证寒热程度择药 | 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 | 真寒假热者,治以热药 | 真热假寒者,治以寒药 | A | 中医基础学 |
74 | 入心经清心火宜选 | 淡竹叶 | 黄连 | 栀子 | 黄芩 | 青蒿 | B | 中医基础学 |
75 | 既能平肝阳又能息肝风的药物是 | 珍珠 | 钩藤 | 天麻 | 全蝎 | 蚯蚓 | A | 中医基础学 |
76 |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 | 配伍禁忌 | 病证用药禁忌 | 妊娠用药禁忌 | 饮食禁忌 | 十八反 | A | 中医基础学 |
77 | 长于清泄肺热的药物是 | 黄芩 | 黄连 | 地骨皮 | 石膏 | 桑白皮 | B | 中医基础学 |
78 | 苦杏仁、桃仁的共同功效是 | 活血化瘀 | 止咳平喘 | 宣肺利水 | 润肠通便 | 消痈排脓 | A | 中医基础学 |
79 | 实证临床可见到 | 二便不通 | 脉实有力 | 瘀血内阻 | 心悸气粗 | 水湿泛滥 | B | 中医基础学 |
80 | “因人制宜”主要根据病人的什么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 饮食偏嗜 | 性别 | 劳逸损伤 | 年龄 | 体质 | A | 中医基础学 |
81 | “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 夏季慎用温热 | 冬季慎用寒凉 | 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 秋季外感宜辛温发散 | 冬季宜食热性食物 | C | 中医基础学 |
82 |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 辨证求因 | 因时制宜 | 未病先防 | 既病防变 | 审因论治 | C | 中医基础学 |
83 | 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 治病求本 | 急则治其标 | 调摄精神 | 加强锻炼 | 先安未受邪之地 | C | 中医基础学 |
84 |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 五色鲜明 | 夏季稍黄 | 红黄隐隐 | 明润含蓄 | 秋季稍白 | A | 中医基础学 |
85 | 凡服用解表剂后宜 | 宜大汗 | 宜避风寒 | 宜无汗 | 宜微汗 | 宜增加衣被 | D | 中医基础学 |
86 | 逍遥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肝郁 | 血瘀 | 血虚 | 血热 | 脾弱 | A | 中医基础学 |
87 | 白虎汤用于以下病证 | 壮热而赤 | 烦渴引饮 | 汗出恶热 | 喘咳 | 脉洪大有力 | A | 中医基础学 |
88 | 以六一散以基础方加味组成的方剂是 | 益元散 | 碧玉散 | 鸡苏散 | 鸡鸣散 | 清暑益气汤 | A | 中医基础学 |
89 | 阳和汤中用麻黄之目的在于 | 辛温达卫、宣通经络 | 引阳气、开寒结 | 宣肺平喘 | 发越阳气 | 利水消肿 | A | 中医基础学 |
90 |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共有的药物是 | 人参 | 白术 | 茯苓 | 炙甘草 | 干姜 | A | 中医基础学 |
91 | 凉开三宝指的是 | 紫雪 | 安宫牛黄丸 | 朱砂安神丸 | 至宝丹 | 紫金锭 | A | 中医基础学 |
92 | 下列哪些是滚痰丸的组成药物 | 大黄 | 半夏 | 黄芩 | 礞石 | 沉香 | A | 中医基础学 |
93 | 下面哪些属于“八法”内容 | 消法 | 和法 | 吐法 | 散法 | 补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94 | 保和丸的主治是 | 肉食之积 | 米食之积 | 酒食之积 | 面食之积 | 一切食积 | A | 中医基础学 |
95 | 甘草功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可用于解下列哪些毒 | 痈肿疮毒 | 水火烫伤毒 | 农药中毒 | 食物中毒 | 药物中毒 | A | 中医基础学 |
96 | 下列哪些药物能治肠燥便秘 | 火麻仁 | 郁李仁 | 桃仁 | 杏仁 | 芒硝 | A | 中医基础学 |
97 | 利水渗湿药适应的病证是 | 淋证 | 痰饮证 | 水肿证 | 小便不利 | 黄疸 | A | 中医基础学 |
98 | 下列哪些药物具有安胎作用 | 砂仁 | 黄芩 | 杜仲 | 菟丝子 | 桑寄生 | C | 中医基础学 |
99 | 平肝明目,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宜选 | 白芷 | 荆芥 | 桑叶 | 葛根 | 菊花 | A | 中医基础学 |
100 |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有(应为组成没有) | 薄荷 | 麻黄 | 杏仁 | 桂枝 | 甘草 | A | 中医基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