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下列符合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是 | 寒极生热 | 寒者热之 | 阴损及阳 | 重阳必阴 | 阴中求阳 | B | 中医基础学 |
2 |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法则是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 阴中求阳,阳气充盛 | 阳病治阴,阴阳平衡 | C | 中医基础学 |
3 | 下列非五行相生次序排列者是 | 呼、笑、歌、哭、呻 | 角、徵、商、宫、羽 | 青、赤、黄、白、黑 | 筋、脉、肉、皮毛、骨 | 酸、苦、甘、辛、咸 | B | 中医基础学 |
4 | 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可出现 |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 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 C | 中医基础学 |
5 | 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至脾阳不振,其治疗宜采用 | 益火补土法 | 金水相生法 | 抑木扶土法 | 培土制水法 | 泻火补水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6 | 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以致心肾不交,其治疗宜采用 | 益火补土法 | 金水相生法 | 抑木扶土法 | 培土制水法 | 泻火补水法 | E | 中医基础学 |
7 | 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 太阴脉衰 | 少阴脉衰 | 阳明脉衰 | 少阳脉衰 | | C | 中医基础学 |
8 | 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 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 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 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 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 | C | 中医基础学 |
9 | 五脏化五液,心在液为 | 泪 | 唾 | 汗 | 涎 | | C | 中医基础学 |
10 | 肺主一身之气基于 | 肺的肃降功能 | 肺的呼吸功能 | 肺的百脉功能 | 肺的宣发功能 | | B | 中医基础学 |
11 | 化生“涎”的脏腑是 | 肾 | 肺 | 脾 | 肝 | | C | 中医基础学 |
12 | 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制是 | 调和气血 | 调畅情志 | 调畅气机 | 调节血量 | | C | 中医基础学 |
13 | 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 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 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 | D | 中医基础学 |
14 |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的生理基础是 | 肺朝百脉的功能正常 | 肝的阴血充足 | 肾的精气充盛 |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 | C | 中医基础学 |
15 | 肝气犯脾,属于 | 相乘 | 相克 | 子病犯母 | 相侮 | 母病及子 | A | 中医基础学 |
16 | 肺病及脾,属于 | 相乘 | 相克 | 子病犯母 | 相侮 | 母病及子 | C | 中医基础学 |
17 |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 | 天地 | 男女 | 左右 | 水火 | 上下 | D | 中医基础学 |
18 |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 | 天地 | 男女 | 左右 | 水火 | 上下 | C | 中医基础学 |
19 | 脾之变动为 | 哕 | 握 | 忧 | 咳 | 栗 | A | 中医基础学 |
20 | 心之变动为 | 哕 | 握 | 忧 | 咳 | 栗 | C | 中医基础学 |
21 | 助心推动和调控血行的肺功能是 | 主一身之气 | 输精于皮毛 | 主宣发肃降 | 朝百脉主治节 | | D | 中医基础学 |
22 | 心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于 | 血液的统摄和贮藏 | 津液与血液的互化 |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 精髓与血液的互化 | | C | 中医基础学 |
23 | 脾的生理特性是 | 以升为健 | 其气散精 | 运化水谷 | 其气转输 | | A | 中医基础学 |
24 | “肺为水之上源”指的是 | 肺气宣发,布散津液 | 肺气肃降,有利大肠吸收津液 | 辅助心君,转输气血津液 |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 | D | 中医基础学 |
25 | 脾主升清主要指 | 脾之阳气主升 | 脾以升为健 |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 运化水液,转输周身 | | C | 中医基础学 |
26 | 人体骨骼的发育主要依赖于 | 肝藏血以养骨 | 肾藏精生髓以养骨 | 脾运化精微以养骨 | 心主血脉,推动气血以养骨 | | B | 中医基础学 |
27 | 胆汁的生成源于 | 肝之余气 | 肺之宗气 | 心之营气 | 脾胃之精气 | | A | 中医基础学 |
28 | 气机升降之枢是指 |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 肝主左升,肺主右降 |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 | D | 中医基础学 |
29 | 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 | 肺中津气 | 肾中精气 | 肝的阴液 | 脾的阴液 | | B | 中医基础学 |
30 |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则 |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 肾气衰,发堕齿槁 | 肝气衰,筋不能动 | 肾脏衰,形体皆极 | | B | 中医基础学 |
31 | 在肺的生理功能中,与调节汗液排泄有关的是 | 通调水道 | 宣发卫气 | 主呼吸之气 | 主一身之气 | | B | 中医基础学 |
32 | “肾为气之根”的含义是 | 肾为阳气之根本 | 肾藏先天之精气 | 肾主一身之气化 | 肾摄纳吸入之清气 | | D | 中医基础学 |
33 | “肺主一身之气”的含义是 | 推动气血运行 | 呼出体内浊气 | 生成宗气,调节气机 | 宣发卫气 | | C | 中医基础学 |
34 | 肺调通水道的功能依赖于 | 肺主一身之气 | 肺司呼吸而生宗气 | 肺主宣发肃降 | 肺朝百脉而主治节 | | C | 中医基础学 |
35 | 肝与肺在生理上的协调主要表现于 | 气机的调节 | 血液的运行 | 津液的代谢 | 营卫的协调 | | A | 中医基础学 |
36 |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反映的生理功能是 | 脾阳主升 | 脾主运化 | 脾主运输 | 脾主升清 | | D | 中医基础学 |
37 | 肺与大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 肺气宣发,布津于大肠 | 肺气肃降,以助水液于大肠 | 肺气肃降,以助大肠传导 | 肺主治节,调节大肠功能 | | C | 中医基础学 |
38 | 与《素问·调经论》“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的是 | 心气 | 宗气 | 心阴 | 心神 | 心阳 | D | 中医基础学 |
39 | 能反映其特点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功能是 | 脾主升清 | 肺主宣发 | 肝主疏泄 | 肾主蒸化 | 心主神志 | C | 中医基础学 |
40 | 与肝主疏泄不密切的生理功能是 | 气机的调节 | 津液的代谢 | 血液的运行 | 情志的调节 | 精气的封藏 | E | 中医基础学 |
41 | 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最主要依据是 | 解剖形态 | 所在部位 | 阴阳属性 | 经脉络属 | 功能特点 | E | 中医基础学 |
42 | 上焦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若雾露之溉 | 主气之生发 | 通行宗、营、卫三气 | 元气之别使 | 主宣发肃降 | A | 中医基础学 |
43 | 下列哪项是脏腑精气衰竭的表现 | 体胖食少,神疲乏力 | 体瘦能食,舌红苔黄 | 体瘦颧红,皮肤枯干 | 体瘦食少,舌淡苔白 |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 E | 中医基础学 |
44 | 下列各项中,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心主血脉 | 肝主疏泄 | 脾主运化 | 肺主治节 | 肾主藏精 | A | 中医基础学 |
45 | 下列功能与肺主治节无关的是 | 调节呼吸运动 | 调节全身气机 | 调节血液运行 | 调节津液输布 | 调节脾胃升降 | E | 中医基础学 |
46 | 维持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环节是 | 心主神志 | 肺合皮毛 | 胃气下降 | 肾主闭藏 | 脾主转输 | D | 中医基础学 |
47 | 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作用的脏腑是 | 肺与肾 | 肾与肝 | 脾与胃 | 肝与肺 | | D | 中医基础学 |
48 | 随神往来者,谓之 | 志 | 魄 | 魂 | 意 | | C | 中医基础学 |
49 | “肝肾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 厥少二阴之气相通 | 相火寄于肝肾 | 肝肾同属于下焦 | 精血互生互化 | | D | 中医基础学 |
50 | 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肾主封藏 | 心主血脉 | 脾主运化 | 肝主疏泄 | | A | 中医基础学 |
51 | “天癸至”“太冲脉盛”的生理效应是 | 月经来潮 | 汗尿排泄 | 血液运行 | 津液代谢 | | A | 中医基础学 |
52 |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其中肝之精气上注于 | 瞳子 | 黑眼 | 眼络 | 白眼 | | B | 中医基础学 |
53 | “肾为气之根”主要指 | 肾为五脏阳气之根本 | 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沉 | 肾主膀胱的气化开合 | 肾主水液的蒸腾气化 | 指元气由肾精所化生 | B | 中医基础学 |
54 | 下列哪项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最为密切 | 心、肝、脾、胃、冲脉、督脉 | 心、肺、肾、胃、阳明脉、带脉 | 心、肝、肾、胃、冲脉、任脉 | 心、肺、脾、肝、冲脉、任脉 | 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 E | 中医基础学 |
55 | 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惊胜怒 | 恐胜喜 | 怒胜思 | 喜胜忧 | 思胜恐 | A | 中医基础学 |
56 |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 肾司二便,故利小便即可实大便 |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二便相关 | 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 | 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 | 利小便的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 | D | 中医基础学 |
57 | 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 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 | 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 | 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 | 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 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 D | 中医基础学 |
58 | 肝之余气化为 | 涎液 | 唾液 | 胆汁 | 泪液 | | C | 中医基础学 |
59 | 由肾之精气化生的是 | 涎液 | 唾液 | 胆汁 | 泪液 | | B | 中医基础学 |
60 | 三焦的功能是 | 运行水液 | 通调水道 | 运化水湿 | 泌别清浊 | | A | 中医基础学 |
61 | 小肠的功能是 | 运行水液 | 通调水道 | 运化水湿 | 泌别清浊 | | D | 中医基础学 |
62 | 胆为 | 元神之脑 | 精明之府 | 中精之府 | 孤府 | | C | 中医基础学 |
63 | 《内经》所谓“肾者,胃之关也”主要是指 | 肾气的蒸化作用 | 肾主纳气作用 | 肾气的固摄作用 | 肾主藏精作用 | 肾为脏腑阴阳之本 | A | 中医基础学 |
64 | 脾胃的相互关系最为重要的是 | 脾燥胃湿,燥湿相济 |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 胃主纳谷,脾主磨谷 |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 脾为胃行其津液 | D | 中医基础学 |
65 | 《内经》所谓“并精而出入者”谓之 | 神 | 魂 | 魄 | 意 | 志 | C | 中医基础学 |
66 | 《灵枢·本神》所言“因志而存变”谓之 | 志 | 智 | 虑 | 意 | 思 | E | 中医基础学 |
67 | “肺为水之上源”是指其能 | 宣发布散津液 | 其气肃降,有利于大肠主津 | 辅助心脏,转输气血津液 | 肃降水液,通调水道 | 宣发卫气,调节汗液排泄 | D | 中医基础学 |
68 | 肝的生理特性是 | 主疏泄,调畅气机 | 主藏血,调节血量 | 喜条达而恶抑郁 | 主血海而调冲任 | 主筋脉,开窍于目 | C | 中医基础学 |
69 | 《医贯》的命门论点是 | 右肾为命门说 | 两肾俱称命门说 |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 | “命门者,目也”说 | 命门为“水火之宅”说 | C | 中医基础学 |
70 | 《景岳全书》的命门论点是 | 右肾为命门说 | 两肾俱称命门说 |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 | “命门者,目也”说 | 命门为“水火之宅”说 | E | 中医基础学 |
71 | 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则 | 尿量增多 | 尿量减少 | 二者均有 | 二者均无 | | C | 中医基础学 |
72 | 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则 | 尿量增多 | 尿量减少 | 二者均有 | 二者均无 | | B | 中医基础学 |
73 |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可影响 | 心主神志 | 脾主运化 | 二者均有 | 二者均无 | | C | 中医基础学 |
74 | 胃主通降,促进 | 小肠化物,泌别清浊 | 大肠传导,排出糟粕 | 二者均是 | 二者均非 | | C | 中医基础学 |
75 | 肺气肃降,促进 | 小肠化物,泌别清浊 | 大肠传导,排出糟粕 | 二者均是 | 二者均非 | | B | 中医基础学 |
76 | 月经来潮与否,取决于 | 肾主闭藏 | 肝主疏泄 | 二者均有关 | 二者均无关 | | C | 中医基础学 |
77 | “天癸”的“至”与“竭”,取决于 | 肾主闭藏 | 肝主疏泄 | 二者均有关 | 二者均无关 | | A | 中医基础学 |
78 | 月经来潮与否,在于 | 肾主闭藏 | 肝主疏泄 | 两者均有关 | 两者均无关 | | C | 中医基础学 |
79 | 脑为 | 元神之脑 | 精明之府 | 中精之府 | 孤府 | | A | 中医基础学 |
80 | 根据五神脏论,脾所藏的是 | 魄 | 魂 | 志 | 意 | | D | 中医基础学 |
81 | 根据五神脏论,肝所藏的是 | 魄 | 魂 | 志 | 意 | | B | 中医基础学 |
82 | 被称为“生之本”的是 | 脾 | 肾 | 心 | 肺 | | C | 中医基础学 |
83 | 被称为“胃之关”的是 | 脾 | 肾 | 心 | 肺 | | B | 中医基础学 |
84 | 肺为 | 受盛之官 | 决渎之官 | 州都之官 | 相傅之官 | | D | 中医基础学 |
85 | 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 血能载气 | 气能生血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 B | 中医基础学 |
86 | 下列各项中,与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有关的是 | 宗气的盛衰 | 卫气的盛衰 | 肾气的盛衰 | 脾气的盛衰 | | A | 中医基础学 |
87 | 治疗血瘀证时,酌情配以益气或理气之品,其理论依据是 | 血能载气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气能生血 | | B | 中医基础学 |
88 | 用补气法治疗出血的理论根据是 | 气能生血 | 气能摄血 | 气能行血 | 血能载气 | | B | 中医基础学 |
89 | 元气流行的通道是 | 命门 | 血脉 | 三焦 | 膻中 | | C | 中医基础学 |
90 | 精血互生互化的依据是 | 肺肾同源 | 肝肾同源 | 脾肾同源 | 心肾同源 | | B | 中医基础学 |
91 | “夺血者无汗”所说明的生理关系是 | 气与血 | 气与津 | 血与津 | 精与津 | | C | 中医基础学 |
92 | “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生理基础是 | 气能摄津 | 气能生津 | 血能载气 | 津血同源 | | D | 中医基础学 |
93 | 水谷精气与清气相结合,关系到 | 宗气的生成 | 卫气的生成 | 营气的生成 | 元气的生成 | | A | 中医基础学 |
94 | 津液与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 三焦 | 腠理 | 血脉 | 水道 | | A | 中医基础学 |
95 | 津液运行于周身,在于 | 肾主闭藏 | 肝主疏泄 | 两者均有关 | 两者均无关 | | B | 中医基础学 |
96 | “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 气能生津 | 气能载津 | 气能行津 | 气能摄津 | | C | 中医基础学 |
97 | 具有助心行血作用的是 | 宗气 | 营气 | 卫气 | 元气 | | A | 中医基础学 |
98 | 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是 | 经络 | 腠理 | 三焦 | 脉道 | | C | 中医基础学 |
99 | “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的生理基础是 | 元气充 | 卫气和 | 宗气足 | 营气盛 | | B | 中医基础学 |
100 | 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肾之蒸腾气化 | 肺之通调水道 | 脾之运化水 | 小肠之分清泌浊 | | A | 中医基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