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下列哪种不是痰邪为病 | 瘰疬 | 乳核 | 疫疗 | 肢体结节肿块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2 | 下列哪种不是典型的血瘀为病 | 白疟 | 痈肿 | 脱疽 | 漆疮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3 | 发于人体下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 | 风温、风热 | 风寒、风湿 | 湿热、寒湿 | 气滞、血瘀 | 气郁、火郁 | C | 外科学 |
4 |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的是 | 热肿 | 寒肿 | 风肿 | 湿肿 | 痰肿 | C | 外科学 |
5 |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的是 | 热肿 | 寒肿 | 风肿 | 湿肿 | 痰肿 | D | 外科学 |
6 | 痛势急胀,无止时,如同鸡啄的是 | 气痛 | 湿痛 | 痰痛 | 化脓痛 | 瘀血痛 | D | 外科学 |
7 |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暗紫的是 | 气痛 | 湿痛 | 痰痛 | 化脓痛 | 瘀血痛 | E | 外科学 |
8 | 上列症状哪项属于阳证表现 | 苍白或青暗或不变 | 凉或温度不变 | 高肿突起 | 根盘散漫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9 | 上列症状哪项属于半阴半阳证表现 | 苍白或青暗或不变 | 凉或温度不变 | 高肿突起 | 根盘散漫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10 | 下列哪项不是清热法的适应证 | 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 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 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 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 局部红、肿、热、痛 | C | 外科学 |
11 | 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内治方药宜选用 | 透脓散 | 仙方活命饮 | 黄连解毒汤 | 托里消毒散 | 清肝解郁汤 | D | 外科学 |
12 | 内陷之证,症见口干少津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宜选用 | 异功散 | 二陈汤 | 六味地黄汤 | 益胃汤 | 四君子汤 | D | 外科学 |
13 | 辨疼痛性质,病变在皮肉者多表现为 | 胀痛 | 裂痛 | 灼痛 | 绞痛 | 抽掣痛 | B | 外科学 |
14 | 疮疡化脓时,临床常见的疼痛性质是 | 阵发痛 | 持续痛 | 烧灼痛 | 胀裂痛 | 跳啄痛 | E | 外科学 |
15 | 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 按触法 | 透光法 | 切开法 | 穿刺法 | 点压法 | C | 外科学 |
16 | 痰肿的临床特点是 |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 坚硬如石,皮色不变 |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 | 皮紧内软,喜怒有变 | 皮肤漫肿,其色青紫 | C | 外科学 |
17 | “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的论述出自哪部医学著作 | 《外科理例》 | 《外台秘要》 | 《疡医大全》 | 《外科精义》 | 《外科正宗》 | A | 外科学 |
18 | 发于人体上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 | 风温、风热 | 风寒、风湿 | 湿热、寒湿 | 气滞、血瘀 | 气郁、火郁 | A | 外科学 |
19 | 阳证疮疡外用药物宜首选 | 红油膏 | 冲和膏 | 金黄膏 | 疯油膏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20 | 阴证疮疡外敷药物宜首选 | 冲和膏 | 阳和解凝膏 | 太乙膏 | 疯油膏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21 | 属于腐蚀药的是 | 九黄丹 | 八宝丹 | 五五丹 | 红灵丹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22 | 挂线法常用于治疗 | 内痔 | 脱肛 | 瘰疬 | 肛漏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23 | 使用膏药的主要优点有 | 不致出现过敏现象 | 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适感 | 不会刺激皮肤引起皮炎 | 能使疮口早日愈合 | 富有粘性,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 | E | 外科学 |
24 | 使用油膏的主要优点有 | 不致出现过敏现象 | 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适感 | 不会刺激皮肤引起皮炎 | 能使疮口早日愈合 | 富有粘性,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 | B | 外科学 |
25 | 具有腐蚀作用的药物是 | 八宝丹 | 小升丹 | 红灵丹 | 小金丹 | 白降丹 | E | 外科学 |
26 | 具有提脓祛腐作用的药物是 | 八宝丹 | 小升丹 | 红灵丹 | 小金丹 | 白降丹 | B | 外科学 |
27 | 上述哪些疾病禁用火针烙法 | 寻常疣 | 丝状疣 | 血瘤 | 息肉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28 | 上述哪些疾病禁用砭镰法 | 寻常疣 | 丝状疣 | 血瘤 | 息肉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29 | 太乙膏的功效是 | 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 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 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 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 温经和阳,祛风散寒 | D | 外科学 |
30 | 具有腐蚀性的膏药是 | 千捶膏 | 太乙膏 | 咬头膏 | 阳和解凝膏 | 红油膏 | C | 外科学 |
31 | 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 | 九一丹 | 红灵丹 | 八宝丹 | 白降丹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32 | 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 咬头膏 | 金黄膏 | 千捶膏 | 冲和膏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33 | 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 | 红灵丹 | 八宝丹 | 平胬丹 | 黑虎丹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34 | 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 | 冲和膏 | 太乙膏 | 阳和解凝膏 | 咬头膏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35 | 溃疡腐肉已脱,新肉不生,可选用 | 生肌散 | 青黛散 | 桂麝散 | 八宝丹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36 | 溃疡腐肉难脱,肉芽暗红,可选用 | 生肌散 | 青黛散 | 桂麝散 | 八宝丹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37 | 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范围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脓、易敛。应诊断为 | 疖 | 有头疽 | 疗 | 附骨疽 | 痈 | E | 外科学 |
38 | 患儿颈部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灼热疼痛,边界清楚,伴风温外感症状。治法应为 | 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 和营托毒,清热利湿 |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 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 清热解毒 | C | 外科学 |
39 | 颈痈初起治疗选用 | 五味消毒饮 | 黄连解毒汤 | 仙方活命饮 | 牛蒡解肌汤 | 普济消毒饮 | D | 外科学 |
40 | 局部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在3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之病是 | 痈 | 疗 | 疖 | 有头疽 | 无头疽 | D | 外科学 |
41 | 最早对乳房疾病有记载的朝代是 | 周 | 汉 | 唐 | 晋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42 | 检查乳房的时间最好选在 | 月经来潮第1~7天 | 月经来潮第7~10天 | 月经来潮第10~17天 | 月经来潮前、后1周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43 | 外吹乳痈好发于下列哪个时期的妇女 | 妊娠期妇女 | 非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 产后3~4周哺乳期妇女 | 产后3~4月哺乳期妇女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44 | 乳痈溃后乳汁自疮口流出,久不愈合,则形成 | 乳衄 | 乳痨 | 乳溢 | 乳漏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45 | 哺乳期患者一侧乳房广泛紧韧肿硬,皮色紫红,皮肤呈橘皮样变,全身炎症反应不明显,应首先考虑为 | 乳岩 | 乳痨 | 乳痈 | 乳发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46 | 乳痈成脓一般需 | 3天左右 | 7天左右 | 10天左右 | 1个月左右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47 | 粉刺样乳痈溃破后脓中常夹有 | 败絮样物 | 毛发样物 | 粉渣样物 | 腐肉样物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48 | 乳痨的好发年龄是 | 20~30岁 | 30~40岁 | 25~45岁 | 20~40岁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49 | 治疗乳漏应以何种方法为主 | 内治法 | 外治法 | 消炎法 | 抗痨法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50 | 乳癖属乳腺何种类型疾病 | 乳腺炎症 | 乳腺肿瘤 | 乳腺恶性病变 | 乳腺增生病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51 | 乳岩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 中药治疗 | 放射治疗 | 化学治疗 | 手术治疗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52 | 男子乳头与乳房分属于哪条经脉 | 肝、肾 | 肝、脾 | 肝、胃 | 脾、肾 | 脾、胃 | A | 外科学 |
53 | 女子乳头与乳房分属于哪条经脉 | 肝、肾 | 肝、脾 | 肝、胃 | 脾、肾 | 脾、胃 | C | 外科学 |
54 | 因肝胃郁热而形成的乳房疾病是 | 乳痈 | 乳癖 | 乳岩 | 乳疬 | 乳痨 | A | 外科学 |
55 | 因阴虚痰凝而形成的乳房疾病是 | 乳痈 | 乳癖 | 乳岩 | 乳疬 | 乳痨 | E | 外科学 |
56 | 妇女产后饮食不节,多食辛甘易致 | 乳汁郁结 | 肝郁胃热 | 乳汁稠厚 | 肝郁乘脾 | 感受外邪 | B | 外科学 |
57 | 妇女产后体虚多汗,露胸哺乳易致 | 乳汁郁结 | 肝郁胃热 | 乳汁稠厚 | 肝郁乘脾 | 感受外邪 | E | 外科学 |
58 | 导致乳痨发生的主要致病菌是 | 结核杆菌 | 绿脓杆菌 | 大肠杆菌 | 肺炎球菌 | 金葡球菌 | A | 外科学 |
59 | 导致乳痈发生的主要致病菌是 | 结核杆菌 | 绿脓杆菌 | 大肠杆菌 | 肺炎球菌 | 金葡球菌 | E | 外科学 |
60 | 乳癖的好发年龄是 | 20~40岁 | 25~45岁 | 40~60岁 | 50~70岁 | 20~25岁 | B | 外科学 |
61 | 治疗乳癖肝郁痰凝证常选用 | 十全流气饮 | 四海疏郁丸 | 逍遥蒌贝散 | 海藻玉壶汤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62 | 关于乳癖肿块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可单侧发生 | 质地中等 | 多伴有压痛 | 与皮肤粘连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63 | 乳疬相当于西医的 | 乳腺纤维腺瘤 | 乳腺异常发育症 | 乳腺导管扩张症 | 乳房肥大症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64 | 西医认为乳疬的发生主要与何种因素有关 | 肝功能失常 | 肾功能失常 | 性激素代谢 | 年龄的变化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65 | 对单发的乳核宜采用何种治疗方法 | 手术切除 | 中药治疗 | 放射治疗 | 抗痨治疗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66 | 乳衄的肿块多位于 | 乳头下部 | 乳晕下部 | 乳房外侧 | 乳房深层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67 | 乳痈溃后乳汁自疮口溢出会形成 | 乳衄 | 乳漏 | 乳发 | 乳痨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68 | 处理乳房袋脓可选用 | 针吸抽脓 | 火针刺脓 | 垫压排脓 | 腐蚀提脓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69 | 处理乳房窦道可选用 | 针吸抽脓 | 火针刺脓 | 垫压排脓 | 腐蚀提脓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70 | 患者,女,9岁,右乳晕下发现肿块6个月,约1.5cm×1.5cm,质地中等,边缘清楚,活动良好,局部轻度胀感。应考虑 | 乳痈 | 乳疬 | 乳核 | 乳岩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71 | 患者,女,21岁,未婚,乳房肿块溃破反复发作7个月,现病变处形成瘘管,有粉渣样物排出。应考虑 | 乳痈 | 乳疬 | 乳核 | 乳岩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72 | 乳癖患者除出现乳房症状外,常伴有 | 恶寒发热 | 全身疼痛 | 月经失调 | 纳差便溏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73 | 乳核患者除乳房症状外,常伴有 | 恶寒发热 | 全身疼痛 | 月经失调 | 纳差便溏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74 | 乳衄患者乳头溢液多为 | 粉渣样 | 油脂样 | 血液样 | 浆液样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75 | 乳癖患者乳头溢液多为 | 粉渣样 | 油脂样 | 血液样 | 浆液样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76 | 瘿的发病部位是 | 颈部 | 颈项 | 喉咙 | 项背 | 颈前结喉两侧 | E | 外科学 |
77 | 乳疬的好发年龄是 | 20~40岁 | 25~45岁 | 40~60岁 | 50~70岁 | 20~25岁 | D | 外科学 |
78 | 可帮助明确乳漏病情的辅助检查是 | 钼靶X线片 | 高频B超 | X线造影 | 病理切片 | 红外线扫描 | C | 外科学 |
79 | 可帮助明确乳岩诊断的辅助检查是 | 钼靶X线片 | 高频B超 | X线造影 | 病理切片 | 红外线扫描 | D | 外科学 |
80 | 乳发的辨证要点是 | 肝郁胃热 | 肝气郁结 | 肝肾不足 | 阴虚痰凝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81 | 乳疬的辨证要点是 | 肝郁胃热 | 肝气郁结 | 肝肾不足 | 阴虚痰凝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82 | 乳痈溃后脓液波及其他乳络会形成 | 乳衄 | 乳漏 | 乳发 | 乳痨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83 | 瘿病的治疗方法不包括 | 理气解郁 | 清热凉血 | 活血祛瘀 | 化痰软坚 | 调摄冲任 | B | 外科学 |
84 | 理气解郁法治疗瘿病的代表方剂是 | 海藻玉壶汤 | 右归饮 | 桃红四物汤 | 柴胡清肝汤 | 逍遥散 | E | 外科学 |
85 | 化痰软坚法治疗瘿病的代表方剂是 | 柴胡清肝汤 | 右归饮 | 海藻玉壶汤 | 桃红四物汤 | 逍遥散 | C | 外科学 |
86 | 海藻玉壶汤主要用于治疗何种证型的瘿病 | 气滞血瘀 | 痰火郁结 | 痰凝 | 冲任失调 | 肝郁气滞 | C | 外科学 |
87 | 以下哪项是气瘿的特点 | 肿块坚硬 | 疼痛 | 随喜怒消长 | 肿块局限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88 | 气瘿漫肿随喜怒消长,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证属 | 气滞血瘀 | 肝郁气滞 | 冲任不调 | 肝肾不足 | 痰浊凝结 | B | 外科学 |
89 | 以下哪项不是肉瘿的特点 | 如肉之团 | 发展缓慢 | 柔韧而圆 | 漫肿质软 | 结喉一侧或两侧结块 | D | 外科学 |
90 | 以下哪项不是肉瘿的病因病机 | 忧思郁怒 | 气滞 | 痰浊 | 湿痰 | 瘀血 | C | 外科学 |
91 | 肉瘿伴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手部震颤者证属 | 肝郁气滞 | 气滞痰凝 | 气阴两虚 | 肝肾不足 | 冲任失调 | C | 外科学 |
92 | 石瘿相当于西医的 | 甲状腺炎 | 甲状腺癌 | 甲状腺肿 | 甲状腺病 | 甲状腺瘤 | B | 外科学 |
93 | 中医的“瘿”相当于西医的 | 颈部肿瘤 | 颈部淋巴结肿大 | 甲状腺疾病 | 甲亢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94 | 以下瘿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的是 | 气瘿 | 肉瘿 | 石瘿 | 瘿痈 | 血瘿 | D | 外科学 |
95 | 颈前部位属何脉所主 | 冲脉 | 任脉 | 督脉 | 肝经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96 | 以下哪项不是瘿病的病机 | 气滞 | 血瘀 | 痰凝 | 血虚风燥 | 痰火郁结 | D | 外科学 |
97 | 以下哪种不是治疗瘿病的含碘植物药 | 海带 | 黄药子 | 海藻 | 昆布 | 羊靥 | E | 外科学 |
98 | 以下哪种药物含有甲状腺素 | 羊靥 | 生牡蛎 | 海带 | 海藻 | 黄药子 | A | 外科学 |
99 | 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统称为 | 瘿 | 瘿痈 | 石瘿 | 瘿瘤 | 甲状腺疾病 | A | 外科学 |
100 | 引起气瘿的内因主要是 | 饮食缺碘 | 体质虚弱 | 情志不畅 | 外感邪毒 | 肾气亏虚 | C | 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