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中丸的主治病证中不包括 | 脾胃虚寒证 | 阳虚失血证 | 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 | 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 | 肝寒犯胃证 | E | 方剂学 |
2 | 参苓白术散的主治病证是() | 脾虚湿盛证 | 脾胃气虚证 | 气虚下陷证 | 气虚发热证 | 脾胃两虚证 | A | 方剂学 |
3 | 九味羌活汤组成中不包括下列哪味药物 | 防风 | 细辛 | 葛根 | 生地 | 黄芩 | C | 方剂学 |
4 | 四物汤与龙胆泻肝汤中共有的药物是 | 当归 | 熟地 | 生地 | 白芍 | 川芎 | A | 方剂学 |
5 | 心脾气血两虚证,治宜选用() | 四物汤 | 炙甘草汤 | 补中益气汤 | 参苓白术散 | 归脾汤 | E | 方剂学 |
6 | 补中益气汤证的病机是 |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 | 脾胃气虚,湿自内生 | 卫气虚弱,不能固表 | 肺肾虚衰,气逆不降 | A | 方剂学 |
7 | 桂枝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 | 外寒内饮 | 外感风寒表实 | 风邪犯肺 | 外感风寒表虚 | E | 方剂学 |
8 | 小柴胡汤主治证不包括 | 伤寒少阳证 | 妇人中风,热入血室 | 疟疾见少阳证者 | 黄疸见少阳证 | 少阳阳明合病 | E | 方剂学 |
9 | 肾气丸的药物组成中包含 | 桂枝、附子 | 附子、干姜 | 附子、生姜 | 肉桂、干姜 | 肉桂、生姜 | A | 方剂学 |
10 | 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泻的代表方剂是() | 芍药汤 | 四神丸 | 真人养脏汤 | 白头翁汤 | 葛根芩连汤 | B | 方剂学 |
11 | 治疗风痰上扰证的方剂是() | 二陈汤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镇肝熄风汤 | 贝母瓜蒌散 | 温胆汤 | B | 方剂学 |
12 | 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泻的代表方剂是 | 芍药汤 | 四神丸 | 真人养脏汤 | 白头翁汤 | 葛根芩连汤 | B | 方剂学 |
13 |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 | 藿香正气散 | 二陈汤 | 三仁汤 | 平胃散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D | 方剂学 |
14 | 四逆汤具有的功用是 | 益气温阳 | 益气固表 | 回阳救逆 | 通阳破阴 | 散寒通脉 | C | 方剂学 |
15 | 四君子汤具有的功用是() | 益气养阴 | 益气温阳 | 益气补肝 | 益气健脾 | 益气补血 | D | 方剂学 |
16 | 具有补血和血功用的方剂是() | 当归补血汤 | 归脾汤 | 四物汤 | 四君子汤 | 六味地黄丸 | C | 方剂学 |
17 |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之类中风的方剂是 | 羚角钩藤汤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银翱散 | 川芎茶调散 | 镇肝熄风汤 | E | 方剂学 |
18 | 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共有的药物是 | 苍术、白术、甘草 | 厚朴、陈皮、藿香 | 白术、茯苓、甘草 | 陈皮、厚朴、甘草 | 苍术、厚朴、甘草 | D | 方剂学 |
19 | 桂枝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 | 外寒内饮 | 外感风寒表实 | 风邪犯肺 | 外感风寒表虚 | E | 方剂学 |
20 | 具有疏风止痛功用的方剂是() | 九味羌活汤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银翘散 | 川芎茶调散 | 天麻钩藤饮 | D | 方剂学 |
21 | 补阳还五汤具有的功用是() |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 补气活血通络 |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 养血活血通络 |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 B | 方剂学 |
22 | 具有逐瘀泻热功用的方剂是() | 血府逐瘀汤 | 补阳还五汤 | 温经汤 | 生化汤 | 桃核承气汤 | E | 方剂学 |
23 | 龙胆泻肝汤中多用苦燥渗利伤阴之品,为使祛邪不正,方中配伍使用了() | 熟地、当归 | 生地、麦冬 | 麦冬、当归 | 麦冬、熟地 | 生地、当归 | E | 方剂学 |
24 | 《温病条辨》称之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 | 桑菊饮 | 桂枝汤 | 九味羌活汤 | 麻杏石甘汤 | 银翘散 | A | 方剂学 |
25 | 患者小便频数,尿中带血,赤涩热痛,舌红脉数,治宜选用() | 导赤散 | 小蓟饮子 | 龙胆泻肝汤 | 十灰散 | 黄土汤 | B | 方剂学 |
26 | 症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脉沉迟无治宜首选() | 芍药汤 | 四神丸 | 真人养脏汤 | 白头翁汤 | 葛根芩连汤 | B | 方剂学 |
27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 燥热犯肺 | 肺热壅盛 | 疾湿犯肺 | 肝火犯肺 | 凉燥犯肺 | B | 方剂学 |
28 | 龙胆泻肝汤中多用苦燥渗利伤阴之品,为使祛邪不伤正,方中配伍使用了 | 熟地、当归 | 生地、麦冬 | 麦冬、当归 | 麦冬、熟地 | 生地、当归 | E | 方剂学 |
29 | 以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利,脉虚弱,尺脉沉迟为证治要点方剂是() | 肾气丸 | 六味地黄丸 |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 炙甘草汤 | A | 方剂学 |
30 | 患者半身不遂一年余,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周身乏力,小便失禁,舌淡,苔白,脉虚缓,治宜首选 | 补阳还五汤 | 大秦艽汤 | 大定风珠 | 镇肝熄风汤 | 地黄饮子 | A | 方剂学 |
31 | 主治湿热痢疾的代表方剂是() | 葛根芩连汤 | 芍药汤 | 白头翁汤 | 理中丸 | 参苓白术散 | B | 方剂学 |
32 | 活血祛瘀属于“八法”中的() | 温法 | 清法 | 消法 | 下法 | 和法 | C | 方剂学 |
33 | 四神丸的药物组成中包含() | 肉豆蔻、山茱萸 | 肉豆蔻、赤石脂 | 肉豆蔻、补骨脂 | 五味子、山茱萸 | 五味子、赤石脂 | C | 方剂学 |
34 | 温脾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 生姜、附子 | 生姜、人参 | 干姜、大黄 | 千姜、大枣 | 生姜、大枣 | C | 方剂学 |
35 |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汗,消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宜首选分() | 四君子汤 | 补中益气汤 | 六味地黄丸 | 归脾汤 | 四物汤 | C | 方剂学 |
36 | 小青龙汤具有的功用是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益气解表,散寒除湿 |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D | 方剂学 |
37 | 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药、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中方剂是() | 复原活血汤 | 生化汤 | 血府逐瘀汤 | 补阳还五汤 | 膈下逐瘀汤 | C | 方剂学 |
38 |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治宜用() | 青蒿鳖甲汤 | 竹叶石膏汤 | 清骨散 | 泻白散 | 秦艽鳖甲散 | A | 方剂学 |
39 |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剂是() | 白虎汤 | 黄连解毒汤 | 清营汤 | 犀角地黄汤 | 银翘散 | A | 方剂学 |
40 | 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证的方剂是 | 藿香正气散 | 六一散 | 清暑益气汤 | 香薷散 | 蒿芩清胆汤 | C | 方剂学 |
41 | 下列方剂中均常配伍行气药,除外() | 祛湿剂 | 活血祛瘀剂 | 泻下剂 | 消食剂 | 清热剂 | E | 方剂学 |
42 | 补中益气汤具有的功用是()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益气健脾 |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 补中益气,渗湿止泻 | 补中益气,敛阴止汗 | A | 方剂学 |
43 | 导赤散的主治病证是 | 胃火上攻证 | 胃热阴虚证 | 心经火热证 | 肺有伏火证 | 肝胆实火证 | C | 方剂学 |
44 | 下列哪种方药是用于治疗黄疸之寒湿阻遏证的 | 茵陈蒿汤 |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 黄芪建中汤 | 茵陈术附汤 | | D | 中医基础学 |
45 |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黄疸急黄证的主要症状 | 衄血便血,肌肤瘀斑 | 身目发黄,色晦暗无泽 | 舌质红绛,苔黄燥 | 壮热烦渴,神昏谵语 | | B | 中医基础学 |
46 | 黄疸病人在饮食护理方面,下列哪项不相宜 | 饮食宜清淡,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为宜 | 忌辛辣、油腻、醇酒等食物 | 阳黄热重于湿者饮食宜偏温,湿重于热者饮食宜偏凉 | 急黄者饮食以清凉生津流质为宜,禁食高蛋白食物 | | D | 中医基础学 |
47 | 胃痛的病变部位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 胃、肝、脾 | 胃、脾、肾 | 胃、脾、肝、胆 | 胃、心、肝、脾 | | A | 中医基础学 |
48 | 以下哪项属于胃痛的病理特点 | 饮食不节,胃失和降 |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 |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 | D | 中医基础学 |
49 | 寒邪客胃所致胃痛,应选用哪种方药治疗 | 良附丸加减 | 保和丸加减 | 柴胡疏肝散加减 | 黄芪建中汤 | | A | 中医基础学 |
50 | 下列不是脾胃虚寒型胃痛主症的是 |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 口干思饮,大便秘结 | 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 | | B | 中医基础学 |
51 | 胃阴亏虚所致胃痛应选用哪种方药 | 失笑散合丹参饮 | 调营敛肝饮 |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 黄芪建中汤 | | C | 中医基础学 |
52 | 水肿的病位在 | 肺脾肾 | 心肝肾 | 心脾肾 | 肝脾肾 | | A | 中医基础学 |
53 | 消渴的病理有标本之分,具体是指 |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 燥热为本,阴虚为标 | 津伤为本,湿热为标 | 津伤为本,痰饮为标 | | A | 中医基础学 |
54 | 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 | 脏腑 | 阴阳 | 气血 | 经络 | | B | 中医基础学 |
55 | 由于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称为 | 丹毒 | 内陷 | 走黄 | 疔 | | C | 中医基础学 |
56 | 患者,男,岁。左眉上出现一坚硬肿块,约lcm×cm,中有一粟粒样脓头,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疼痛剧烈,左上眼睑肿胀明显,不能睁眼,伴发热头痛,其诊断是 | 痈 | 发 | 疖 | 疔疮 | | D | 中医基础学 |
57 | 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总称为 | 溃疡 | 疮疡 | 肿疡 | 脓疡 | | B | 中医基础学 |
58 | 溃疡后期应选用外科疾病治法中的哪一种 | 消法 | 补法 | 托法 | 泻法 | | B | 中医基础学 |
59 | 外科疾病的治法,无论外治还是内治都需要 | 按疾病的分期 | 按创面的局部情况 | 辨证论治 | 个体差异 | | C | 中医基础学 |
60 | 能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的膏剂是 | 金黄膏 | 风油膏 | 冲和膏 | 生肌玉红膏 | | D | 中医基础学 |
61 | 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且渗液不多的药物类型为 | 膏药 | 油膏 | 掺药 | 草药 | | B | 中医基础学 |
62 | 乳痈的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代表方选 | 透脓散 | 瓜蒌牛蒡汤 | 托里消毒散 | 普济消毒饮 | | A | 中医基础学 |
63 | 治疗丹毒的风热毒蕴证常用代表方为 | 柴胡清肝汤 | 龙胆泻肝汤 | 黄连解毒汤 | 普济消毒饮 | | D | 中医基础学 |
64 | 消渴的主要病变脏腑是 | 肺肝肾 | 肺胃肾 | 心脾肾 | 肝脾肾 | | B | 中医基础学 |
65 | 痛痹的治法应为 |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 祛风除湿,疏利经络 |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 | D | 中医基础学 |
66 | 世界上最早的进行死骨剔出术和剖腹术的外科学家是 | 扁鹊 | 郑玄 | 华佗 | 医竘 | | C | 中医基础学 |
67 | 中医外科内治法的总则是 | 温、托、补 | 消、托、补 | 清、补、托 | 消、通、补 | | B | 中医基础学 |
68 | 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是 | 《疮疡经验全书》 | 《外科精要》 | 《千金方》 | 《刘涓子鬼遗方》 | | C | 中医基础学 |
69 | 下列哪一项不是以部位命名的外科疾病 | 乳痈 | 子痈 | 对口痈 | 人中疔 | | C | 中医基础学 |
70 | 望体形若见年逾岁月经未来潮,第二性征尚未发育,身材矮小,多为 | 肾虚 | 肝肾不足 | 先天肾气未充 | 肾阳虚 | | C | 中医基础学 |
71 | 肝病在妇科临床主要表现为 | 郁证 | 实证 | 热证 | 虚证 | | B | 中医基础学 |
72 | 崩漏的主要病机 | 肾虚封藏失职 | 脾虚气不统血 | 血热迫血妄行 |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 | | D | 中医基础学 |
73 | 崩漏的诊断依据是 |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 | 经血淋漓不断 | 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紊乱 | 崩与漏交替出现 | | C | 中医基础学 |
74 | 无排卵型功血属于中医 | 月经过多 | 崩漏 | 经期延长 | 月经先后无定期 | | B | 中医基础学 |
75 | 下列除()之外均为崩漏的常见型 | 肾虚 | 肝郁 | 脾虚 | 血热 | | B | 中医基础学 |
76 | 崩漏的临床特点是 | 行经期延长,甚或淋漓半月方净 |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 |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长天以上 |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 | | D | 中医基础学 |
77 | 治崩三法是 | 塞流、澄源、复旧 | 塞流、澄源、求因 | 止血、求因、固本 | 塞流、止血、澄源 | | A | 中医基础学 |
78 |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应诊断为 | 胎动不安 | 胎漏 | 堕胎 | 滑胎 | | B | 中医基础学 |
79 | 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应诊断为 | 妊娠腹痛 | 胎漏 | 堕胎 | 胎动不安 | | D | 中医基础学 |
80 | 头面部丹毒者应采取的适当体位是 | 去枕仰卧位 | 端坐位 | 侧卧位 | 适当抬高头部 | | D | 中医基础学 |
81 | 脱疽是指 | 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节脱落 | 四肢末端坏死,上肢更为常见 | 四肢末端坏死,下肢更为常见,严重时指节脱落 | 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脱落 | | A | 中医基础学 |
82 | 脱疽湿热毒盛证的代表方为 | 阳和汤加减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四妙勇安汤加减 | 顾步汤加减 | | C | 中医基础学 |
83 | 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肾 | 肝 | 脾 | 天癸 | | D | 中医基础学 |
84 | 六淫与“内生五邪”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是 | 寒、热、风邪 | 风、寒、湿邪 | 寒、热、湿邪 | 寒、热、暑邪 | | C | 中医基础学 |
85 | 脏腑功能失常导致妇科疾病,关系最密切的是 | 肾、肝、脾 | 肾、脾、肺 | 肾、脾、心 | 肝、脾、胃 | | A | 中医基础学 |
86 | 妇人癥瘕的主症是 | 下腹部胀满 | 下腹部疼痛 | 腰腹部疼痛 | | | D | 中医基础学 |
87 | 小儿泄泻的病因下列不符的为 | 感受外邪 | 精神紧张 | 内伤饮食 | 脾胃虚弱 | | B | 中医基础学 |
88 | 哮喘的临床特征是 | 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吸气延长 | 胸闷气喘,喉间痰鸣,呼气延长 | 发热咳嗽,喉间痰鸣,吸气延长 | 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 | | D | 中医基础学 |
89 | 泄泻患儿变证中阴竭阳脱治法为 |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 | B | 中医基础学 |
90 | 《小儿药证直诀》是古代哪位医家对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作出的杰出贡献 | 孙思邈 | 巢元方 | 张仲景 | 钱乙 | | D | 中医基础学 |
91 | 下例不正确的是 | 张仲景《黄帝内经》 |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 A | 中医基础学 |
92 | 小儿病因特点,不常见的是 | 外感因素、乳食因素 | 先天因素、情志因素 | 意外因素 | 物理因素 | | D | 中医基础学 |
93 | 哮喘常见护理问题,下列不正确的是 | 胸憋喘促、紫绀 | 发热、惊厥 | 潜在窒息 | 营养失调 | | D | 中医基础学 |
94 | 小儿寒性哮喘治疗法则,以下正确的是 |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清肺涤痰、定喘止咳 |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 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 | C | 中医基础学 |
95 | 小儿热性哮喘代表方为,以下正确的是 |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清汤加减 |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 大青龙汤加减 |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 | B | 中医基础学 |
96 | 以下哪一项不是胎漏、胎动不安的常见病机 | 血热 | 肝郁 | 气血虚弱 | 血瘀 | | B | 中医基础学 |
97 | 某患者停经天,左少腹隐痛天,加重半天,伴阴道少量出血,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数。妊娠试验可疑阳性。B超提示子宫正常大小,左侧附件探及囊性包块约*cm。应诊断为 | 胎漏 | 胎动不安 | 堕胎 | 异位妊娠 | | D | 中医基础学 |
98 | 输卵管妊娠发生的原因与哪一项关系最大 | 慢性输卵管炎 | 输卵管发育不良 | 盆腔内肿瘤牵引 | 孕卵外游 | | A | 中医基础学 |
99 | 哪一项是异位妊娠破裂时最主要的症状 | 月经史和早孕反应 | 不规则阴道出血 | 突然发现下腹剧烈疼痛 | 休克 | | C | 中医基础学 |
100 | 异位妊娠未破损期的主要症候应除哪一项外 | 停经史及早孕反应 | 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 | 阴道出血淋漓 | 妇检可触及一侧附件包块、压痛 | | B | 中医基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