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二经筋多结聚于 | 胸腹部 | 肌肤体表 | 关节和骨骼附近 | 四肢末端 | 头面及项部 | C | 中医基础学 |
2 | 冲脉起于 | 中焦 | 胞中 | 胸中 | 手小指端 | 足大趾端 | B | 中医基础学 |
3 | 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 肝经 | 肾经 | 脾经 | 心经 | 肺经 | C | 中医基础学 |
4 | 经脉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的是 | 肝经 | 肾经 | 脾经 | 心经 | 肺经 | A | 中医基础学 |
5 | 足太阳之脉终绝,可见 | 戴眼,反折,瘾疯,绝汗出 | 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 | 口目动作,善惊妄言 | 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 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 | A | 中医基础学 |
6 | 足太阴之脉终绝,可见 | 戴眼,反折,瘾疯,绝汗出 | 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 | 口目动作,善惊妄言 | 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 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 | D | 中医基础学 |
7 | 经过会阴的经脉是 | 督脉 | 任脉 | 二者均是 | 二者均非 | | C | 中医基础学 |
8 | 进入脑的经脉是 | 督脉 | 任脉 | 二者均是 | 二者均非 | | A | 中医基础学 |
9 | 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 伤风 | 伤寒 | 伤湿 | 伤暑 | | D | 中医基础学 |
10 | 劳力过度对身体的重要损害是 | 伤神 | 耗血 | 伤精 | 耗气 | | D | 中医基础学 |
11 | “皮槁而毛拔”(《素问·五脏生成篇》)的原因是 | 多食苦 | 多食甘 | 多食辛 | 多食咸 | | A | 中医基础学 |
12 | 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的病机是 | 太阳之脉终绝 | 少阴之脉终绝 | 少阳之脉终绝 | 厥阴之脉终绝 | | D | 中医基础学 |
13 | 冲脉为 | 髓海 | 阴脉之海 | 气海 | 十二经脉之海 | | D | 中医基础学 |
14 | 膻中为 | 髓海 | 阴脉之海 | 气海 | 十二经脉之海 | | C | 中医基础学 |
15 | 其经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的是 | 胃经 | 肾经 | 小肠经 | 心经 | | A | 中医基础学 |
16 | 其经脉分支,既至“目锐眦”, | 胃经 | 肾经 | 小肠经 | 心经 | | C | 中医基础学 |
17 |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 | 中焦 | 胞中 | 胸中 | 手小指端 | 足大趾端 | C | 中医基础学 |
18 |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偏嗜伤及五脏的论述,过于苦则 | 大骨气劳,短肌 |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 心气喘满,色黑 | | B | 中医基础学 |
19 | 易致心神耗伤、脾气郁结的原因是 | 思虑过度 | 喜乐过度 | 恼怒过度 | 悲伤过度 | | A | 中医基础学 |
20 | 根据《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述,“久行”易伤的是 | 血 | 筋 | 骨 | 肉 | | B | 中医基础学 |
21 | 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的病机是 | 悲则气消 | 恐则气下 | 惊则气乱 | 喜则气缓 | | D | 中医基础学 |
22 | 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病机是 | 惊则气乱 | 恐则气下 | 悲则气消 | 喜则气缓 | | A | 中医基础学 |
23 | 暑邪为病,烦渴、气短、乏力,是由于 | 暑为阳邪,易损肺气 | 暑应于心,耗气伤血 | 暑多挟湿,易困脾气 |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 D | 中医基础学 |
24 | 《素问·举痛论》所说导致“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的是 | 怒则气上 | 喜则气缓 | 悲则气消 | 恐则气下 | | C | 中医基础学 |
25 | 导致“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的因素是 | 味过于甘 | 味过于苦 | 悲则气消 | 味过于咸 | | A | 中医基础学 |
26 | 引起“肉胝皱而唇揭”病证的饮食偏嗜是 | 多食酸 | 多食咸 | 多食苦 | 多食甘 | | A | 中医基础学 |
27 | 暑邪为病,症见汗多,气短,乏力,是因为 | 暑性炎热 | 暑多挟湿 | 暑性升散 | 暑扰心神 | 暑易化火 | C | 中医基础学 |
28 | 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 风为阳邪 | 风性数变 | 风性开泄 | 风性善行 | | D | 中医基础学 |
29 | “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 多食咸 | 多食苦 | 多食甘 | 多食辛 | | A | 中医基础学 |
30 | 根据《素问·调经论》所述,神不足则 | 容易悲伤 | 喜哭不休 | 思虑不详 | 容易恐惧 | | A | 中医基础学 |
31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 | 传染性 | 季节性 | 地域性 | 相兼性 | | A | 中医基础学 |
32 | 根据情志致病的理论,可导致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的是 | 思虑过度 | 愤思不已 | 恐惧过度 | 悲伤至极 | | C | 中医基础学 |
33 | 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 风邪 | 寒邪 | 湿邪 | 燥邪 | | A | 中医基础学 |
34 | 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 | 唐·王冰 | 宋·陈无择 | 汉·张仲景 | 晋·陶弘景 | 宋·钱乙 | B | 中医基础学 |
35 |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 暑多夹湿,易因脾土 |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 D | 中医基础学 |
36 |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 | 大怒 | 过悲 | 过喜 | 大惊 | 卒恐 | A | 中医基础学 |
37 |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辛”,可致 | 脉凝泣而变色 | 皮槁而毛拔 | 筋急而爪枯 | 肉胝皱而唇揭 | 骨痛而发落 | C | 中医基础学 |
38 | 寒邪致病,引发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由于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 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 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 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 | D | 中医基础学 |
39 | “味过于酸”,则 | 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B | 中医基础学 |
40 | 血有余则 | 悲 | 喜 | 怒 | 恐 | | C | 中医基础学 |
41 | 饮邪停于胃肠者称为 | 痰饮 | 溢饮 | 支饮 | 悬饮 | | A | 中医基础学 |
42 | 六淫邪气中,易阻遏气机的是 | 风邪 | 寒邪 | 暑邪 | 湿邪 | | D | 中医基础学 |
43 | 六淫邪气中,易耗伤津液的是 | 风邪 | 寒邪 | 暑邪 | 湿邪 | | C | 中医基础学 |
44 | 影响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 | 禀赋的强弱 | 邪气的性质 | 邪气的强弱 | 受邪的部位 | 正气的盛衰 | E | 中医基础学 |
45 | 急躁易怒主要与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有关 | 魂不守舍 | 髓海空虚 | 肝血不足 | 肝升太过 | 心神失养 | D | 中医基础学 |
46 |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 | 肝气上逆 | 血随气升 | 气机逆乱 | 火气上逆 | 肺气上逆 | B | 中医基础学 |
47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七情内伤先自哪些脏腑郁发 | 心、肺、脾 | 心、肝、脾 | 心、肝、肾 | 心、肺、肝 | 心、肝、胃 | B | 中医基础学 |
48 | 《内经》所说“味过于辛”,则 |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 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E | 中医基础学 |
49 |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可致 | 脉凝泣而变色 | 皮槁而毛拔 | 筋急而爪枯 | 肉胝皱而唇揭 | 骨痛而发落 | A | 中医基础学 |
50 | 燥邪的特性是 | 炎上动血 | 重浊黏滞 | 善行数变 | 干涩伤津 | 收引凝滞 | D | 中医基础学 |
51 | 风邪的特性是 | 炎上动血 | 重浊黏滞 | 善行数变 | 干涩伤津 | 收引凝滞 | C | 中医基础学 |
52 | 疖的产生原因是 | 湿热火毒内蕴 | 肝火妄动,湿热熏蒸 | 暑湿阻于肌肤 | 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 | 寒痰凝滞 | C | 中医基础学 |
53 | 疽的产生原因是 | 湿热火毒内蕴 | 肝火妄动,湿热熏蒸 | 暑湿阻于肌肤 | 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 | 寒痰凝滞 | E | 中医基础学 |
54 | 疫病发生的原因是 | 四时不正之气 | 湿雾瘴气 | 二者均是 | 二者均非 | | C | 中医基础学 |
55 | 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 | 四时不正之气 | 湿雾瘴气 | 二者均是 | 二者均非 | | A | 中医基础学 |
56 | 脏腑气滞多见于 | 肺、肝、脾、胃 | 肺、肾、肝、胆 | 心、肾、肝、胆 | 心、肝、脾、胃 | | A | 中医基础学 |
57 |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伤寒论》,其病机是 | 津亏气耗 | 津随气脱 | 气随津脱 | 津伤液脱 | | C | 中医基础学 |
58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 血燥生风 | 阴虚风动 | 风中络脉 | 热极生风 | | C | 中医基础学 |
59 | 易发生内燥病态的脏腑是 | 脾、胃、大肠 | 肺、胃、大肠 | 肝、肾、小肠 | 肺、肾、小肠 | | B | 中医基础学 |
60 | 易侵犯头面部的邪气是 | 湿邪 | 火邪 | 暑邪 | 寒邪 | | B | 中医基础学 |
61 | 易侵犯人体下部的邪气是 | 湿邪 | 火邪 | 暑邪 | 寒邪 | | A | 中医基础学 |
62 | 风邪的性质是 | 炎上 | 干涩 | 升散 | 善行 | | D | 中医基础学 |
63 | 火邪的性质是 | 炎上 | 干涩 | 升散 | 善行 | | A | 中医基础学 |
64 | 火邪的致病特点是 | 重浊 | 凝滞 | 善行 | 炎上 | | D | 中医基础学 |
65 | 湿邪的致病特点是 | 重浊 | 凝滞 | 善行 | 炎上 | | A | 中医基础学 |
66 | 肝经风热可见 | 两目干涩 | 目赤痒痛 | 目暗昏花 | 目斜上视 | | B | 中医基础学 |
67 | 多出现气逆病变的脏腑是 | 肺、脾、胃 | 肝、胃、肺 | 肺、脾、胆 | 胃、肝、心 | | B | 中医基础学 |
68 | 脾脏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中,易致脾阳不振的是 | 脾阴亏损 | 胃阴不足 | 脾气虚弱 | 胃气不足 | | C | 中医基础学 |
69 | 阴寒极盛,阳气浮越于外所反映的是 | 阴阳偏盛 | 阴阳亡失 | 阴阳互损 | 阴阳格拒 | | D | 中医基础学 |
70 | 湿浊内生的主要原因是 | 肾失气化 | 肺失宣肃 | 脾失运化 | 肝失疏泄 | | C | 中医基础学 |
71 | 因实邪结聚,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是 | 由实转虚 | 虚实夹杂 | 真虚假实 | 真实假虚 | | D | 中医基础学 |
72 | 患者壮热胸痛、咳嗽、痰黄稠、口干、舌红、苔黄、脉数,宜选用()。 | 麻杏石甘汤 | 银翘散 | 清金化痰汤 | 加味泻白散 | | A | 内科学 |
73 | 患者壮热口渴、汗出、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宜选用()。 | 大承气汤 | 银翘散 | 普济消毒饮 | 白虎汤 | | D | 内科学 |
74 | 患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宜选用()。 | 小柴胡汤 | 小承气汤 | 大柴胡汤 | 大承气汤 | | C | 内科学 |
75 | 湿阻的辨证要点是()。 | 分辨虚实 | 分清寒热 | 起病缓急 | 是否传变 | | B | 内科学 |
76 | “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出自()。 | 《金匮要略》 | 《景岳全书》 | 《温病条辨》 | 《证治汇补》 | | D | 内科学 |
77 | 患者肢体困重、胸闷腹胀、口中粘腻无味、苔白腻、脉濡滑,宜选用()。 | 荆防败毒散 | 参苓白术散 | 藿香正气散 | 补中益气汤 | | C | 内科学 |
78 | 湿阻病湿困脾胃型,若腹胀便溏者,可合用何方以增强健脾燥湿的作用()。 | 平胃散 | 二陈汤 | 五苓散 | 四君子汤 | | A | 内科学 |
79 | 湿阻病湿困脾胃型的治法是()。 | 健脾利湿 | 苦寒燥湿 | 苦温燥湿 | 芳香化湿, | | D | 内科学 |
80 | 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便溏,神疲,舌质淡胖,治宜()。 | 健脾化湿 | 补中益气 | 利湿化浊 | 理气和中 | | A | 内科学 |
81 | 脾虚湿滞型湿阻病,方用()。 | 香砂六君子汤 | 香砂养胃汤 | 参苓白术散 | 平胃散 | | A | 内科学 |
82 | 患者久痢不愈、痢下赤白清稀、腹部隐痛喜按喜温、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 | 寒湿痢 | 虚寒痢 | 休息痢 | 噤口痢 | | B | 内科学 |
83 | 首载了痢疾的辨证论治的著作是()。 | 《内经》 | 《金匮要略》 | 《伤寒论》 | 《诸病源候论》 | | B | 内科学 |
84 | ()医书指出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 《金匮要略》 | 《痢疾论》 | 《丹溪心法》 | 《严氏济生方》 | | C | 内科学 |
85 | “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出自于()。 | 《景岳全书》 | 《诸病源候论》 | 《丹溪心法》 | 《痢疾论》 | | A | 内科学 |
86 | 湿热痢的主方是()。 | 桃花汤, | 白头翁汤 | 芍药汤 | 葛根芩连汤 | | C | 内科学 |
87 | 患者腹痛较剧、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恶心呕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宜选方为()。 | 白头翁汤 |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 清营汤 | 葛根芩连汤 | | B | 内科学 |
88 | 患者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苔白腻、脉濡缓,宜选用()。 | 黄芩汤 | 真人养脏汤 | 芍药汤 | 不换金正气散 | | D | 内科学 |
89 | 伏邪温病不包括项是: | 感邪后邪气伏藏 | 邪气郁伏过时而发 | 病发于里,初起见里热证 | 初起以表热证为主 | 可由新感引发 | D | 内科学 |
90 | 易损伤肺胃阴津,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渴,舌红少苔等症,又易逆传内陷的温邪是: | 风热病邪 | 暑热病邪 | 湿热病邪 | 燥热病邪 | 风热时毒 | A | 内科学 |
91 | 具有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易伤络动血,耗损元气致病特点的温邪是: | 暑热病邪 | 暑湿病邪 | 湿热病邪 | 疫疠病邪 | 温毒病邪 | B | 内科学 |
92 | 温邪犯肺之初的临床表现应除外: | 发热 | 舌边尖红 | 咳嗽 | 头痛,口微渴 | 脉缓 | E | 内科学 |
93 | 热陷心包的临床表现应除外: | 心悸 | 神昏 | 肢厥 | 舌绛 | 舌謇 | A | 内科学 |
94 | 斑的外发,多先起于: | 胸腹 | 四肢 | 头部 | 面部 | 腰背 | A | 内科学 |
95 | 温病后期出现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者,应选的治法是: | 增液通下 | 益气养阴 | 养阴润肺 | 滋养肺胃 | 增液润肠 | E | 内科学 |
96 | 《温病条辨》一书创立并完善了哪种辨证纲领: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三焦辨证 | 脏腑辨证 | 经络辨证 | C | 内科学 |
97 | 温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首条列举了多少种常见温病: | 5 | 7 | 9 | 11 | 12 | C | 内科学 |
98 | 吴鞠通认为太阴风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以什么方治疗: | 辛凉轻剂桑菊饮 | 辛凉平剂银翘散 | 辛凉重剂白虎汤 | 桂枝汤 | 达原饮 | B | 内科学 |
99 |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哪首方主之: | 辛凉轻剂桑菊饮 | 辛凉平剂银翘散 | 辛凉重剂白虎汤 | 桂枝汤 | 达原饮 | A | 内科学 |
100 | 辛凉轻剂是指: | 桑菊饮 | 银翘散 | 白虎汤 | 桔梗汤 | 桑杏汤 | A | 内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