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
1 表现于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等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 心与肺 心与肾 心与脾 心与肝 肺与脾 D 中医基础学
2 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的是 心与肺 心与肾 肺与脾 脾与肝 肺与肝 C 中医基础学
3 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两脏是 心与肺 心与肾 肺与脾 脾与肝 肺与肝 E 中医基础学
4 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两脏是 心与肺 脾与肾 肾与肝 肝与肺 肺与肾 E 中医基础学
5 具有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 心与肺 肺与肾 肾与肝 肝与脾 脾与心 C 中医基础学
6 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是 三焦 命门 A 中医基础学
7 胆属于 奇恒之腑 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D 中医基础学
8 “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 胃的受纳 脾的散精 小肠泌别清浊 胃的腐熟水谷 大肠传化糟粕 D 中医基础学
9 膀胱的生理功能,依赖哪脏之气与膀胱之气的协调 心气 肾气 肝气 肺气 脾气 B 中医基础学
10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 对食物残渣和废水的处理 既能传导,又吸收水液 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D 中医基础学
11 气机升降之“枢”是指哪一组升降关系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肝主升,肺主降 脾主升,胃主降 心火下降,肾水上承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 C 中医基础学
12 称“先天之本”的是 D 中医基础学
13 称“罢极之本”的是 C 中医基础学
14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心、肺 心、肝 肺、脾 肺、肝 肺、肾 C 中医基础学
15 与呼吸运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心、肺 心、肝 肺、脾 肺、肝 肺、肾 E 中医基础学
16 “乙癸同源”的“乙癸”所指的脏是 心脾 肝肺 脾肾 心肾 肝肾 E 中医基础学
17 “水火既济”的“水火”所指的脏是 心脾 肝肺 脾肾 心肾 肝肾 D 中医基础学
18 三焦为 孤府 中精之府 精明之府 血之府 筋之府 A 中医基础学
19 胆为 孤府 中精之府 精明之府 血之府 筋之府 B 中医基础学
20 小肠为 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C 中医基础学
21 为“水火相济”的是 心与肾 肝与脾 肺与脾 肺与肾 肾与肝 A 中医基础学
22 具有先后天互促互助关系的两脏是 心与肺 肺与肾 肾与肝 肝与脾 脾与肾 E 中医基础学
23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说明了脾胃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 升降相因 纳运协调 以膜相连 燥湿相济 表里配合 D 中医基础学
24 乙癸同源指的是 金水相生 精血互化 津气互生 水火既济 精气互化 B 中医基础学
25 肺为 水脏 娇脏 刚脏 孤府 子脏 B 中医基础学
26 肝为 水脏 娇脏 刚脏 孤府 子脏 C 中医基础学
27 肾为 君主之官 将军之官 作强之官 仓廪之官 相傅之官 C 中医基础学
28 为“乙癸同源”的是 心与肾 肝与脾 肺与脾 肺与肾 肾与肝 E 中医基础学
29 为“金水相生”的是 心与肾 肝与脾 肺与脾 肺与肾 肾与肝 D 中医基础学
30 气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比较完整的概念是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指人体抗病能力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C 中医基础学
31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 肺的呼吸功能 脾胃的运化功能 肾的闭藏功能 肺肾的协调功能 心的主血功能 B 中医基础学
32 气的运动受阻,不畅通,称为 气机不畅 气结 气闭 气逆 气虚 A 中医基础学
33 全身气机调畅最重要的环节是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肺气宣发,亦主肃降 C 中医基础学
34 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望色 诊舌 切脉 诊病 嗅气味 D 中医基础学
35 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难经》 《类经》 《神农本草经》 B 中医基础学
36 为中药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 《神农本草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备急千金药方》 A 中医基础学
37 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时令对人体的影响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是一个整体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统一 E 中医基础学
38 中医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灵柩》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药方》 《金匮要略》 C 中医基础学
39 中医诊治疾病主要着眼于 疾病 症状 体征 证候 以上都不是 D 中医基础学
40 儒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包括 以人为本 炼丹术 八段锦 辨证论治 以上都不是 A 中医基础学
41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是 《灵柩》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药方》 《伤寒杂病论》 E 中医基础学
42 被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李东垣 张景岳 刘完素 孙思邈 张子和 A 中医基础学
43 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医家是 朱丹溪 张景岳 刘完素 孙思邈 张子和 B 中医基础学
44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是 明清时期 汉代 宋金元时期 魏晋时期 以上都不是 C 中医基础学
45 《瘟疫论》的作者是 吴有性 吴鞠通 刘完素 孙思邈 张子和 A 中医基础学
46 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是 吴有性 吴鞠通 叶桂 李时珍 张子和 C 中医基础学
47 创建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的是 吴有性 吴鞠通 叶桂 李时珍 张子和 B 中医基础学
48 “君主之官”是 心包 命门 A 中医基础学
49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阴阳失调的表现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D 中医基础学
50 “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查之”出自 《奇经八脉考》 《难经》 《黄帝内经》 《针灸大成》 《针灸问答》 A 中医基础学
51 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朱丹溪 吴鞠通 张景岳 李时珍 张子和 A 中医基础学
52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脉望》 《脉经》 《文魁脉学》 《濒湖脉学》 《一指禅》 B 中医基础学
53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针经》 《针道》 以上都不是 A 中医基础学
54 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是 《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本草纲目》 《景岳全书》 《黄帝内经》 以上都不是 A 中医基础学
55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是 《小儿药证直诀》 《幼幼集成》 《儿科要旨》 《育儿心法》 以上都不是 A 中医基础学
56 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三因学说”的是哪位医家 张仲景 张景岳 陈无择 孙思邈 王纶 C 中医基础学
57 被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张子和 张景岳 刘完素 孙思邈 李东垣 A 中医基础学
58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是根据 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制约 A 中医基础学
59 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下列哪项说法是不准确的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背为阴,腹为阳 内为阴,外为阳 下部为阴,上部为阳 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B 中医基础学
60 所谓“阴阳转化”,下列哪项说法是不确切的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D 中医基础学
61 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则肾为五脏中的 阳脏 阳中之阳脏 阳中之阴脏 阴中之阳脏 阴中之阴脏 E 中医基础学
6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 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相互制约 D 中医基础学
63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 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正常 阴阳的依存互根关系正常 阴阳的消长平衡关系正常 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正常 阴阳的对立、消长关系正常 C 中医基础学
64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指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平衡关系失调 D 中医基础学
65 “阳损及阴”是指 阳盛伤阴 阳虚不能化生阴液,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 阴阳两虚 阴偏虚 阴虚不能化生阳气,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 B 中医基础学
66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寒热 上下 水火 晦明 动静 C 中医基础学
67 昼夜分阴阳,则上午为 阴中之阳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阴 阴中之至阴 B 中医基础学
68 “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属于哪种思维方法 试探 揆度奇恒 援物比类 司外揣内 以上都不是 A 中医基础学
69 通过观察人体爪甲的荣枯,来推知肝血的盛衰属于哪一种思维方法 试探 揆度奇恒 援物比类 司外揣内 以上都不是 D 中医基础学
70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籍是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脉经》 《难经》 A 中医基础学
71 中医第一部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专书是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脉经》 《难经》 B 中医基础学
72 奠定中药学理论基础的是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脉经》 《难经》 C 中医基础学
73 创立三焦辨证方法的是 陈无择 叶天士 吴鞠通 赵献可 张景岳 C 中医基础学
74 以昼夜分阴阳,后半夜为 阴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阳中之阳 阴中之阴 阴中之至阴 A 中医基础学
75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绝对的 有条件的 必然的 偶然的 量变 B 中医基础学
76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相互交感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E 中医基础学
77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相互转化 相互交感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A 中医基础学
78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反映的阴阳关系是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相互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B 中医基础学
79 下列各项,可用阴阳消长来解释的是 阳虚则寒 阳长阴消 寒者热之 阴损及阳 阴胜则阳病 B 中医基础学
80 可致首如裹的邪气是 湿 C 中医基础学
81 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心火上炎 胆热炽盛 胃火炽盛 肺火炽盛 阴虚火旺 A 中医基础学
82 盛夏,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暑热炽盛 扰及心神 耗气伤津 暑湿夹杂 热极生风 A 中医基础学
83 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湿 D 中医基础学
84 下列哪项是火邪、燥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耗气 上炎 伤津 动血 生风 C 中医基础学
85 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 传染性强 特异性强 症状相似 气候反常 发病急骤 D 中医基础学
86 七情刺激,易导致心气涣散的是 A 中医基础学
87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肝气 脾阳 肾精 肺津 心神 E 中医基础学
88 “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饮 致病广泛 病势缠绵 阻滞气机 阻碍气血 损伤阳气 A 中医基础学
89 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寒凝 气虚 气滞 血热 湿热 C 中医基础学
90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属于发病学说的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复发 C 中医基础学
91 首先提出“合病与并病”之说的著作是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中藏经》 《诸病源候论》 B 中医基础学
92 下列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气候因素 地域因素 生活环境 工作场所 外界精神刺激 E 中医基础学
93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 阴阳两大类 三因学说 千般痰难,不越三条 “戾气”说 “六气致病”说 A 中医基础学
94 张仲景将病因归类,提出 阴阳两大类 三因学说 千般痰难,不越三条 “戾气”说 “六气致病”说 C 中医基础学
95 易于阻滞气机的邪气是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C 中医基础学
96 易于耗气的邪气是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E 中医基础学
97 “伤寒”是指 寒邪伤于脏腑 寒邪伤于肌表 寒邪伤于筋脉 寒邪入于血分 寒邪伤于关节 B 中医基础学
98 “中寒”是指 寒邪伤于脏腑 寒邪伤于肌表 寒邪伤于筋脉 寒邪入于血分 寒邪伤于关节 A 中医基础学
99 导致四肢抽搐的病因是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A 中医基础学
100 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出血量多 出血不畅 出血夹有血块 出血伴有疼痛 出血量少 C 中医基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