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脉有胃气最主要的表现为:() | 不浮不沉 | 柔和有力 | 不大不小 | 从容和缓流利 | 尺脉有力 | C | 诊断学 |
2 | 脉症相应为顺,指出下列何项为逆? | 表证见浮脉 | 里证见沉脉 | 久病见浮脉 | 暴病见浮脉 | 有余之证见实脉 | C | 诊断学 |
3 | 满面通红,多属:() | 实热证 | 虚热证 | 真寒假热 | 郁火证 | 以上都不是 | A | 诊断学 |
4 | 满面通红,目赤,多属 | 阴虚 | 湿热 | 阳浮 | 亡阴 | 实热 | E | 诊断学 |
5 | 满面通红多属 | 实热证 | 阴虚证 | 肝胆湿热 | 戴阳证 | 真寒假热证 | A | 诊断学 |
6 | 芒刺是指 | 鼓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 | 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增大如刺,摸之刺手 | 舌面上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青紫或黑色斑点,不突出于舌面 |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态明显的裂沟 | 舌苔焦黑起刺 | B | 诊断学 |
7 | 梅核气及瘿瘤常见于:() | 肝脾不调证 | 胆郁痰扰证 | 肝气犯胃证 | 肝气郁结证 | 气逆证 | A | 诊断学 |
8 | 门诊病历的完成时间是 | 入院12小时内 | 入院24小时内 | 患者就诊当时 | 入院8小时内 | 出院前24小时 | C | 诊断学 |
9 | 门诊病历医嘱不包括 | 服药禁忌 | 起居调摄 | 饮食宜忌 | 调护方法 | 疾病证明 | E | 诊断学 |
10 |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的脉象是 | 濡脉 | 弱脉 | 细脉 | 微脉 | 弦脉 | C | 诊断学 |
11 | 脉象的形成,与下述哪项关系最密切 | 脾胃运化 | 肺朝百脉 | 心与血脉 | 肝主疏泄 | 肾精盈亏 | C | 诊断学 |
12 |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者为 | 伏脉 | 结脉 | 芤脉 | 缓脉 | 浮脉 | C | 诊断学 |
13 | 脉象浮而细软称 | 濡脉 | 散脉 | 芤脉 | 弱脉 | 缓脉 | A | 诊断学 |
14 | 脉形较细,脉势不畅,如“轻刀刮竹”的脉象是 | 紧脉 | 涩脉 | 结脉 | 短脉 | 濡脉 | B | 诊断学 |
15 | 脉有根基最主要的表现是 | 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 从容、徐和、软滑 | 不浮不 | 不大不小,不强不弱 |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E | 诊断学 |
16 | 面色黄而枯槁无光,两目不黄,唇舌色淡,属于 | 阳黄 | 阴黄 | 萎黄 | 肾虚 | 湿热 | C | 诊断学 |
17 |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 | 瘀血 | 肾虚 | 水饮 | 寒证 | 以上都不是 | A | 诊断学 |
18 | 面色有胃气,主要是指:() | 一生不变 | 含蓄不露 | 光明润泽 | 微黄 | 满面通红 | B | 诊断学 |
19 | 描述不正确的是 | 中医病名比较精炼 | 应当挖掘古代病名 | 同一病可有多个病名诊断 | 许多中医病名是科学的 | 数病同存的多个诊断是允许的 | C | 诊断学 |
20 | 明代医家的作用是 | 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 初步确定八纲间的辨证关系 | 使得八纲辨证普及推广 | 已将八纲辨证作为辨证纲领 | 初步运用八纲进行辨证 | D | 诊断学 |
21 | 命门火衰的典型证候是 | 大便干结 | 大便先干后溏 | 大便时干时稀 | 大便夹脓血 | 大便下利清谷 | E | 诊断学 |
22 | 某癌症晚期的病危病人,“病程记录”应 | 随时记录,及时完成 | 每日记录2次 | 隔日记录1次 | 至少3天记录1次 | 3天内每日记录1次 | A | 诊断学 |
23 | 某妇女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易怒,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质紫暗,脉弦涩。证属:() | 气滞 | 血瘀 | 气滞血瘀 | 肝气上逆 | 肝气郁结 | C | 诊断学 |
24 | 某鼓胀病患者已住院3天,“病程记录”应 | 随时记录,及时完成 | 每日记录2次 | 隔日记录1次 | 至少3天记录1次 | 3天内每日记录1次 | D | 诊断学 |
25 | 某患者持续低热,五心烦热,神疲欲寐,形体消瘦,耳聋,脉细,证属 | 卫分证 | 气分证 | 营分证 | 血分虚热证 | 血分实热证 | D | 诊断学 |
26 | 梦遗头晕,耳鸣,心烦而悸,舌红少苔,脉细数,应诊断为 | 心肾不交证 | 肾气不固证 | 心脾两虚证 | 肾阴亏虚证 | 肾精不足证 | A | 诊断学 |
27 | 面赤不见于下列哪项 | 实热证 | 阴虚证 | 戴阳证 | 肝火证 | 肾虚水停 | E | 诊断学 |
28 | 面黄虚浮多属 | 脾胃气虚 | 脾虚湿蕴 | 肝郁脾虚 | 阳黄 | 阴黄 | B | 诊断学 |
29 | 面黄虚浮者,称为:() | 黄胖 | 萎黄 | 阳黄 | 阴黄 | 以上都不是 | A | 诊断学 |
30 | 面色淡白虚浮,多属 | 阴虚 | 亡阳 | 气虚 | 阳虚水泛 | 血虚 | D | 诊断学 |
31 | 面色黄白如鸡皮者,多属:() | 失血 | 阳虚 | 气虚 | 阴虚 | 寒证 | A | 诊断学 |
32 | 某患者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证属 | 风寒犯肺 | 寒邪客肺 | 饮停于肺 | 痰湿阻肺 | 风邪犯肺 | B | 诊断学 |
33 | 某患者咳嗽少痰,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 | 肺肾阴虚证 | 肺阴虚证 | 肾阴虚证 | 肺肾气虚证 | 燥邪犯肺证 | A | 诊断学 |
34 | 某患者面红目赤,呼吸气粗,便秘腹满,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证属 | 阳明经证 | 阳明腑实 | 太阴湿热 | 热迫大肠 | 少阴热化 | B | 诊断学 |
35 | 某患者尿频而清,余沥不尽,证属 | 肾阳虚证 | 肾气不固证 | 中气下陷 | 脾肾阳虚证 | 脾阳虚证 | B | 诊断学 |
36 | 某患者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之脉象是 | 浮滑 | 滑数 | 弦滑 | 浮数 | 弦紧 | A | 诊断学 |
37 | 某患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见于 | 狂病 | 痫病 | 癫病 | 脏躁 | 痴呆 | B | 诊断学 |
38 | 濡脉与弱脉的不同处是 | 力度 | 脉位 | 紧张度 | 流利度 | 脉宽 | B | 诊断学 |
39 | 濡脉与弱脉的区别在于 | 脉位 | 脉形 | 力度 | 脉率 | | A | 诊断学 |
40 | 乳房有鸡卵大硬结,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 | 乳癖 | 乳核 | 乳痨 | 乳疬 | 乳癌 | B | 诊断学 |
41 | 乳房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伴有疼痛者,多为 | 乳癖 | 乳核 | 乳痨 | 乳疬 | 乳癌 | A | 诊断学 |
42 | 乳房肿块质硬,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可触及肿块者, | 乳癖 | 乳核 | 乳痨 | 乳疬 | 乳癌 | E | 诊断学 |
43 | 弱脉的特征是 | 浮细无力而软 |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 极细极软,按 | 沉细无力而软 |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 | D | 诊断学 |
44 | 弱脉与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 脉细如线 | 细而无力 | 浮而无力 | 沉而无力 | 脉来无力 | B | 诊断学 |
45 | 弱脉与濡脉为 | 在部位上有浮与沉的不同 | 在气势上有力与无力的不同 | 同两者都有关 | 同两者都无关 | | A | 诊断学 |
46 | 弱脉与濡脉为:() | 在部位上有浮与沉的不同 | 在气势上有力与无力的不同 | 同两者都有关 | 同两者都无关 | | A | 诊断学 |
47 | 三部脉举按皆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的脉象是 | 实脉 | 洪脉 | 革脉 | 弦脉 | 紧脉 | A | 诊断学 |
48 | 涩脉的主病是 | 气滞血瘀 | 血少精亏 | 二者均有 | 二者均无 | | C | 诊断学 |
49 | 伤风证最常见的表现是 | 咳嗽,喉痒,鼻塞 | 恶风,微热,汗出 | 突起水肿,少尿 | 皮肤瘙痒,出风疹 | 眩晕,麻木,震颤 | B | 诊断学 |
50 | 伤食病人可见 | 呕吐物清稀无味 | 呕吐物秽浊酸臭 | 呕吐酸腐不化食物 | 呕吐黄绿色苦水 | 呕吐清水或痰涎 | C | 诊断学 |
51 | 伤阴或气血两虚可见 | 痿软舌 | 胖大舌 | 歪斜舌 | 短缩舌 | 吐弄舌 | A | 诊断学 |
52 | 伤于湿邪头痛的特点是:() | 头痛欲裂 | 头脑空痛 | 头胀而痛 | 头痛连齿 | 头痛绵绵 | C | 诊断学 |
53 | 上焦病证的病位是在 | 肺与大肠 | 肝胆脾胃 | 肺与心包 | 脾与胃 | 肝与肾 | C | 诊断学 |
54 | 上焦邪热可见:() | 自汗 | 盗汗 | 大汗 | 战汗 | 头汗 | E | 诊断学 |
55 | 上述哪项为血瘀证的常见共有症 | 胁下肿块、拒按,经闭不行 | 头晕头胀,嗜睡,身体困重 | 头痛如劈,头脑昏沉,健忘 | 皮下紫斑,气短,神疲乏力 | 疼痛如刺、固定,舌暗脉涩 | E | 诊断学 |
56 | 少苔主 | 里热证 | 寒湿证 | 表寒证 | 阳虚证 | 阴虚证 | E | 诊断学 |
57 | 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 | 便秘腹胀 | 口苦目眩 | 心烦喜呕 | 寒热往来 | 胸胁苦满 | A | 诊断学 |
58 |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的脉是 | 细脉 | 虚脉 | 散脉 | 芤脉 | 浮脉 | B | 诊断学 |
59 |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的是:() | 浮脉 | 虚脉 | 散脉 | 散脉 | 绝脉 | B | 诊断学 |
60 | 三焦辨证所概括的病证哪项不对 | 手太阴肺的病变属上焦病证 | 足阳明胃的病变属中焦病证 | 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属下焦病证 | 足太阴脾的病变属中焦病证 | 足少阴肾的病变属下焦病证 | C | 诊断学 |
61 | 三焦病证的传变,其中的“逆传”是指:() | 阳明胃传入太阴肺 | 太阴脾传入太阴肺 | 太阴肺经传入心包 | 阳明胃经传入心包 | 中焦脾胃传入上焦 | C | 诊断学 |
62 | 散脉不属于 | 浮脉类 | 脉律不齐类 | 虚脉类 | 有根脉 | 无根脉 | D | 诊断学 |
63 | 涩脉的主病 | 气滞血瘀 | 血少精亏 | 二者均有 | 二者均无 | | C | 诊断学 |
64 | 舌淡白不胖较嫩而有齿痕多提示:() | 阴虚 | 阳虚 | 气虚 | 血虚 | 精亏 | D | 诊断学 |
65 |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见于 | 脾虚 | 阴虚 | 血虚 | 血瘀 | 血寒 | C | 诊断学 |
66 | 舌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其主病是 | 气血两亏 | 阳虚水湿 | 风寒表证 | 阴虚火旺 | 阴寒内盛 | A | 诊断学 |
67 | 舌淡白胖嫩有齿痕,主病是 | 气血两虚 | 寒湿壅盛 | 阴虚火旺 | 肾精久耗 | 胃阴不足 | B | 诊断学 |
68 | 舌淡白瘦薄,主病是 | 气血两虚 | 寒湿壅盛 | 阴虚火旺 | 肾精久耗 | 胃阴不足 | A | 诊断学 |
69 | 舌淡胖嫩有齿印,多见于 | 脾虚 | 阴虚 | 血虚 | 血瘀 | 血寒 | A | 诊断学 |
70 | 舌淡紫湿润,最常见于 | 气血两虚 | 气虚血瘀 | 气滞血瘀 | 气不摄血 | 寒凝血瘀 | E | 诊断学 |
71 | 舌红少苔或无苔,可见于 | 阴虚证 | 阳亢证 | 实热证 | 表热证 | 戴阳证 | A | 诊断学 |
72 | 舌红苔薄黄,可见于 | 里热轻证 | 里热炽盛 | 湿热内蕴 | 痰热内蕴 | 食积化热 | A | 诊断学 |
73 | 舌尖部主要候哪个脏腑的病证 | 脾胃 | 心肺 | 肝胆 | 中焦 | 下焦 | B | 诊断学 |
74 | 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寒热往来 | 不欲饮食 | 胸胁苦满 | 心烦喜呕 | 脉滑数 | E | 诊断学 |
75 | 少阳病证的发热特点是 | 身热不扬 | 日晡潮热 | 五心烦热 | 身热汗出 | 往来寒热 | E | 诊断学 |
76 | 少阳病转变为厥阴病,在六经传变中称为:() | 合病 | 表里传 | 循经传 | 直中 | 越经传 | D | 诊断学 |
77 | 少阴热化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 | 心烦不眠 | 口燥咽干 | 脉细数 | 舌尖红 | 胁下痞硬 | E | 诊断学 |
78 | 少阴热化证的主要证候是 | 脉微细,但欲寐 | 舌尖红,脉细数 | 口燥咽干,脉数 |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 | 身目黄,脉沉结 | D | 诊断学 |
79 | 舌边所候的脏腑一般是 | 心肺 | 肝胆 | 三焦 | 脾胃 | 肾 | B | 诊断学 |
80 | 舌绛少苔或无苔,可见于 | 肝经风热 | 胃阴不足 | 阴虚火旺 | 肺阴不足 | 燥邪犯肺 | C | 诊断学 |
81 | 舌绛少苔或无苔,主病是 | 气血两虚 | 寒湿壅盛 | 阴虚火旺 | 肾精久耗 | 胃阴不足 | C | 诊断学 |
82 | 舌绛紫干枯少津,可见于 | 热毒炽盛 | 肝火上炎 | 风热犯肺 | 气不摄血 | 寒凝血瘀 | A | 诊断学 |
83 | 舌胖短缩,苔腻的主病是:() | 痰湿内阻 | 寒滞经脉 | 水湿不化 | 邪热亢盛 | 肝风内动 | A | 诊断学 |
84 | 舌青紫而肿胀,多为 | 酒毒攻心 | 气血上壅 | 心脾热盛 | 气滞血瘀 | 热毒上攻 | A | 诊断学 |
85 | 舌色淡白,常见于 | 湿热内蕴 | 气血两虚 | 心火上炎 | 肝肾阴虚 | 外感表热 | B | 诊断学 |
86 | 舌苔淡黄而滑润,多见于:() | 湿热证 | 风寒化热证 | 阳虚水湿不化证 | 痰热内盛证 | 食积 | C | 诊断学 |
87 | 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 | 前剥苔 | 根剥苔 | 花剥苔 | 类剥苔 | 地图舌 | C | 诊断学 |
88 | 舌苔干燥多见于 | 瘀血内阻 | 津液耗伤 | 湿浊壅滞 | 风寒表证 | 食滞胃肠 | B | 诊断学 |
89 | 舌苔灰黑润滑,常见于 | 阴寒内盛 | 里热炽盛 | 湿热内蕴 | 气血两虚 | 胃气衰败 | A | 诊断学 |
90 | 舌尖红可见于 | 肝火上炎 | 心火上炎 | 胃火亢盛 | 相火妄动 | 湿热蕴脾 | B | 诊断学 |
91 | 舌尖见青紫色斑点,多见于 | 心脉痹阻 | 肝脏瘀血 | 胃肠瘀血 | 膀胱蓄血 | 肾脏瘀血 | A | 诊断学 |
92 | 舌尖起芒刺,多为 | 胃肠热盛 | 胃阴不足 | 心火亢盛 | 肝胆火盛 | 肾阴亏虚 | C | 诊断学 |
93 | 舌尖所候的脏腑一般是 | 心肺 | 脾胃 | 肾 | 膀胱 | 肝胆 | A | 诊断学 |
94 | 舌绛而光亮,可见于 | 肝经热盛 | 热入营血 | 胃阴不足 | 肝肾阴虚 | 阴虚火旺 | C | 诊断学 |
95 | 舌绛少苔而津润,是属:() | 湿遏热伏 | 邪热入营 | 燥热内结 | 瘀血内停 | 阴虚火旺 | B | 诊断学 |
96 | 舌体肿胀,青紫晦暗者是:() | 气血壅滞,将要发斑 | 心脾有热 | 邪热挟酒毒上攻 | 中毒 | 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 | C | 诊断学 |
97 | 舌诊中反映疾病寒热性质的是:() | 苔色的变化 | 舌苔的多少 | 苔质的润燥 | 苔垢的腐腻 | 舌质颜色的变化 | E | 诊断学 |
98 | 舌质淡白,有裂纹,多见于: | 血虚不润 | 脾肾阳虚 | 阴虚火旺 | 热盛伤津 | 以上都不是 | A | 诊断学 |
99 | 舌质淡嫩,苔白润,可见于 | 虚寒证 | 实寒证 | 表寒证 | 假寒证 | 血瘀证 | A | 诊断学 |
100 | 舌质红降舌苔白滑腻,在内伤杂病中多属: | 阴虚挟痰浊 | 饮邪留滞 | 阴虚火旺 | 气营同病 | 以上都不是 | A | 诊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