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由脾虚不运致痰湿停积的证侯属: | 因虚致实 | 虚中挟实 | 实中挟虚 | 由实致虚 | 虚实并重 | A | 诊断学 |
2 | 由气虚而导致的病理变化,下述哪项少见 | 气虚可致营亏、血虚 | 气虚发展可形成阳虚 | 气虚可致亡阳、亡阴 | 气化减退而形成痰湿 | 气虚可致气滞、血瘀 | C | 诊断学 |
3 | 阴虚证病人多见 | 满面通红 | 两颧潮红 | 泛红如妆 | 面青颊赤 | 乍赤乍白 | B | 诊断学 |
4 | 阴虚证可见:() | 口渴喜饮 | 渴喜热饮 | 渴不欲饮 | 渴不多饮 | 但欲漱水不欲咽 | D | 诊断学 |
5 | 引起大便时溏时结的原因是 | 肝脾不调 | 脾肾阳虚 | 脾虚气陷 | 脾胃虚寒 | 大肠湿热 | A | 诊断学 |
6 | 引起排便不爽的原因是 | 肝脾不调 | 脾肾阳虚 | 脾虚气陷 | 脾胃虚寒 | 大肠湿热 | E | 诊断学 |
7 | 引起血虚的原因,错误的是:() | 气机不调,升降失常 | 瘀因内阻,新血不生 | 劳神太过,暗耗阴血 | 脾失健运,生血乏源 | 大病久病,耗伤气血 | A | 诊断学 |
8 | 饮食积滞可见 | 干呕无物 | 呕吐酸腐 | 呕吐清水 | 喷射呕吐 | 朝食暮吐 | B | 诊断学 |
9 | 右少腹作痛拒按,或出现反跳痛的临床意义是 | 水鼓 | 气鼓 | 虚积 | 肠痈 | 虫积 | D | 诊断学 |
10 | 右胁下肿块,表面平而质硬,压痛不明显,多属 | 肝郁 | 肝虚 | 肝积 | 肝癌 | 疟母 | C | 诊断学 |
11 | 瘀石虫痰等阻塞所致之“气闭”,最突出的表现是:() | 肢厥脉弦 | 胀闷不舒 | 绞痛阵作 | 患处胀痛 | 神识不清 | B | 诊断学 |
12 | 瘀血内阻证,诊尺肤可见 | 温润而滑爽 | 尺肤部热甚 | 皮肤凉而不温 | 按之凹而不起 | 粗糙如鱼鳞 | E | 诊断学 |
13 | 瘀血证可见:() | 口渴喜饮 | 渴喜热饮 | 渴不欲饮 | 渴不多饮 | 但欲漱水不欲咽 | E | 诊断学 |
14 | 瘀阻胞宫导致的腹痛是 | 少腹冷痛,牵引阴部 | 小腹刺痛,经血紫暗 | 小腹胀痛,尿频灼痛 | 大腹隐痛,喜温喜按 | 胁胀腹痛,泻后痛减 | B | 诊断学 |
15 | 瘀阻脑络证的头痛特点是 | 颠顶冷痛 | 绵绵隐痛 | 痛如锥刺 | 胀痛时作 | 头脑空痛 | C | 诊断学 |
16 | 瘀阻脑络证的头痛特点是:() | 冷痛 | 绵绵而痛 | 胀痛 | 刺痛 | 空痛 | C | 诊断学 |
17 | 与籍贯或居住地域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是 | 麻疹 | 癃闭 | 疟疾 | 中风 | 丹毒 | C | 诊断学 |
18 | 与气虚兼并的虚证,下列哪项少见 | 气血两虚 | 阳气亏虚 | 气虚阳浮 | 津气亏虚 | 气阴两虚 | C | 诊断学 |
19 | 由于惊恐、疼痛等导致阴阳不和,气血运行乖违,可见 | 促脉 | 结脉 | 滑脉 | 数脉 | 动脉 | E | 诊断学 |
20 | 由于气候的影响,平脉在秋季应 | 稍浮 | 稍沉 | 稍洪 | 稍弦 | 稍缓 | A | 诊断学 |
21 |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病室气味为 | 蒜臭味 | 尿臊味 | 腐臭味 | 烂苹果味 | 血腥味 | A | 诊断学 |
22 | 有无虚热是下列哪组证候的鉴别要点:() | 肾阴虚证与肺肾阴虚证 | 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 | 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 | 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 | 肾阴虚证与心阴虚证 | B | 诊断学 |
23 | 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其疼痛性质是 | 胀痛 | 灼痛 | 冷痛 | 绞痛 | 隐痛 | D | 诊断学 |
24 | 右少腹剧痛拒按,弹痛或按之有包块者,最宜诊为 | 肠痈 | 虫积 | 疝气 | 宿粪 | 石瘕 | A | 诊断学 |
25 | 与生活接触最有关的疾病是 | 失眠 | 肺痈 | 哮病 | 肺痨 | 崩漏 | D | 诊断学 |
26 | 与虚喘发作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 肺脾 | 肺肾 | 心肺 | 脾肾 | 肝肺 | B | 诊断学 |
27 | 与血缘关系最密切的疾病是 | 失眠 | 肺痈 | 哮病 | 肺痨 | 崩漏 | C | 诊断学 |
28 | 语声重浊多为 | 外感风热 | 外感风寒 | 热邪壅肺 | 寒邪客肺 | 痰热壅肺 | B | 诊断学 |
29 | 语无伦次而精神错乱,狂躁妄为,属于:() | 谵语 | 独语 | 狂言 | 错语 | 郑声 | C | 诊断学 |
30 | 语言粗鲁,狂妄叫骂,哭笑无常者属 | 心气不足 | 心神大伤 | 痰浊闭窍 | 痰火扰心 | | D | 诊断学 |
31 | 患者女,25岁。3日前皮肤出现红斑,瘙痒,迅速肿胀,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形成红色湿润之糜烂面,属于 | 湿疹 | 瘾疹 | 麻疹 | 水痘 | 风疹 | A | 诊断学 |
32 | 患者女,25岁。3日前突发头面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色如涂丹,压之褪色,诊断为 | 抱头火丹 | 大头瘟 | 痄腮 | 发颐 | 水肿 | A | 诊断学 |
33 | 患者女,45岁。咳喘反复发作5年余,近日因工作劳累加重,患者坐而喜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咳喘无力,舌淡,脉弱。其病机为 | 肺实气逆 | 肺气亏虚 | 肺阴亏虚 | 水饮停肺 | 肺脾气虚 | B | 诊断学 |
34 | 患者女,60岁。突发狂躁乱动,言行失常,打人毁物,骂詈不避亲疏,诊断为 | 痫病 | 癫病 | 狂病 | 脏躁 | 中风 | C | 诊断学 |
35 | 患者伤湿,其临床表现是:() |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 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太薄黄,舌红,脉虚数 | 发热体倦,头身重痛,胸闷不渴,苔白滑,脉缓 |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浮数 | D | 诊断学 |
36 | 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 气虚证 | 血瘀证 | 气虚血瘀证 | 气血两虚证 | | C | 诊断学 |
37 | 患者身热汗出,咽干口渴,咳嗽胸痛,痰中带血,鼻干唇燥,苔黄少津,脉象浮数,证属:() | 肺热壅盛 | 肺火 | 温燥 | 火淫证候 | 风淫证候 | C | 诊断学 |
38 | 患者身灼肢温,汗出如油,虚烦躁扰,脉细数疾,按之无力。证属 | 湿热郁蒸 | 暑伤津气 | 亡阳 | 亡阴 | 阴阳俱亡 | D | 诊断学 |
39 | 患者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者,称 | 郑声 | 谵语 | 独语 | 错语 | 狂言 | D | 诊断学 |
40 | 患者视物不清,模糊不明者,多属 | 目眩 | 目昏 | 雀目 | 歧视 | 目痒 | B | 诊断学 |
41 | 患者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 | 痹证 | 痿证 | 中风后遗症 | 瘫痪 | 痫证 | B | 诊断学 |
42 | 患者四肢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阴寒加重,属于 | 行痹 | 热痹 | 痛痹 | 着痹 | 以上都不是 | C | 诊断学 |
43 | 患者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按之没指,小便短少,伴见肢体沉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证属:() | 水湿侵淫 | 风水相搏 | 脾虚水肿 | 脾肾阳虚 | 肾阳虚衰 | A | 诊断学 |
44 | 五苓散与五皮散的共同病机为: | 祛风利水之剂 |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 水湿内停,小便不利 | 脾虚肝郁,湿浊不化 | 健脾利水之剂 | C | 方剂学 |
45 |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治宜选用 | 白虎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生脉饮 | 桂枝汤 | 竹叶石膏汤 | A | 方剂学 |
46 | 酸枣仁汤的药组是 | 酸枣仁、知母、人参、甘草、川芎 | 酸枣仁、山药、知母、川芎、茯苓 | 酸枣仁、甘草、山栀、茯苓、川芎 | 酸枣仁、知母、大枣、茯苓、川芎 | 酸枣仁、知母、甘草、茯苓、川芎 | E | 方剂学 |
47 | 四物汤的主治证是 | 阴虚内热证 | 阴阳不足证 | 阴血亏虚证 | 血虚阳浮发热证 | 营血虚滞证 | E | 方剂学 |
48 | 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中含有: | 黄芪、地龙、甘草 |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 赤芍、川芎、丹皮 | 柴胡、瓜蒌根、芍药 | 穿山甲、大黄、甘草 | B | 方剂学 |
49 | 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腻,脉虚缓。宜选 | 真人养脏汤 | 参苓白术散 | 芍药汤 | 理中丸 | 葛根芩连汤 | B | 方剂学 |
50 | 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为 | 疏肝理气 | 升阳举陷 | 和解少阳 | 引药上行 | 发表退热 | B | 方剂学 |
51 | 真人养脏汤的主治病证是: | 脾肾虚寒之久泄久痢 | 寒湿泄泻 | 肝脾不和之泄泻 | 脾虚挟湿泄泻 | 脾虚泄泻 | A | 方剂学 |
52 | 平胃散证涉及的脏腑是; | 脾肾 | 肠胃 | 脾胃 | 肺脾 | 肝脾 | C | 方剂学 |
53 |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宜选用: | 麻子仁丸 | 济川煎 | 五仁丸 | 黄龙汤 | 增液承气汤 | A | 方剂学 |
54 | 清营汤中起“透热转气”作用的药物是 | 银花、竹叶、连翘 | 生地、连翘、银花 | 柴胡、当归、泽泻 | 当归、木通、车前子 | 木通、车前子、泽泻 | A | 方剂学 |
55 |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治宜选用 | 仙方活命饮 | 四妙勇安汤 | 导赤散 | 五味消毒饮 | 黄连解毒汤 | A | 方剂学 |
56 | 肾气丸的君药是 | 熟地、附子 | 熟地、山药 | 附子、桂枝 | 山茱萸、桂枝 | 附子、泽泻 | C | 方剂学 |
57 | 消风散中渗利湿热的药物是: | 滑石 | 车前子 | 木通 | 山栀 | 通草 | C | 方剂学 |
58 | 麻黄汤主治 | 外寒里饮证 |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 外感风寒表虚证 | 外感风寒表实证 | 风邪犯肺证 | D | 方剂学 |
59 | 保和丸的药组中有 | 人参、砂仁、麦芽、山楂 | 人参、薏苡仁、麦芽、山楂 | 人参、半夏、连翘、山楂 | 麦芽、半夏、连翘、山楂 | 半夏、连翘、山楂、莱菔子 | E | 方剂学 |
60 | 脏躁。精神恍惚,心中烦乱,睡眠不安,舌淡红苔少,脉细略数。宜选 | 甘麦大枣汤 | 磁硃丸 | 归脾丸 | 真人养脏汤 | 朱砂安神丸 | A | 方剂学 |
61 | 组成中有猪苓、茯苓、泽泻的方剂有: | 猪苓汤 | 萆薢分清饮 | 防已黄芪汤 | 八正散 | 五皮散 | A | 方剂学 |
62 | 桃核承气汤证的病机是: | 下焦蓄血 | 下焦湿热 | 下焦热结 | 下焦实热 | 下焦蓄水 | A | 方剂学 |
63 | 旋覆代赭汤的功用是 | 温中益气、降逆化痰 |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降逆止呕、益气健脾 | 降逆止呕、益气清热 | 温中益气、降逆止呕 | B | 方剂学 |
64 | 枳术丸的主治证是 | 食滞胃脘证 |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证 | 脾虚食积证 | 湿热食积证 | C | 方剂学 |
65 | 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用的方剂是: | 桂枝人参汤 | 吴茱萸汤 | 大建中汤 | 理中丸 | 小建中汤 | D | 方剂学 |
66 | 生化汤的组成中含有: | 桂枝、芍药、丹皮 | 桃仁、红花、炮姜 | 当归、川芎、炮姜 | 茯苓、泽泻、桂枝 | 大黄、芒硝、桂枝 | C | 方剂学 |
67 | 五苓散的功用是: | 利水渗湿,通淋泄浊 | 健脾利水,益气祛风 | 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清热利湿,行气消肿 | D | 方剂学 |
68 | 丁香柿蒂汤的功用是 | 降逆止呕、益气健脾 | 温中益气、降逆化痰 | 降逆止呕、益气清热 |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温中益气、降逆止呕 | E | 方剂学 |
69 | 逍遥散中健脾的药物是 | 山药、人参 | 黄芪、白术 | 白术、茯苓 | 人参、茯苓 | 人参、白术 | C | 方剂学 |
70 | 普济消毒饮的功用是 | 清热解毒,疏风止痛 |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清热泻火,疏风散邪 |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 清热凉血,疏风散邪 | D | 方剂学 |
71 | 患者胃脘痞满不舒,时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腻而微黄,脉弦数。治疗应选用 | 旋覆代赭汤 | 痛泻要方 | 四君子汤 | 半夏泻心汤 | 逍遥散 | D | 方剂学 |
72 |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 黄芩汤 | 芍药汤 | 葛根芩连汤 | 乌梅丸 | 白头翁汤 | E | 方剂学 |
73 | 桂枝汤中的桂枝属于 | 反佐药 | 使药 | 君药 | 臣药 | 佐助药 | C | 方剂学 |
74 | 小蓟饮子的君药是: | 藕节 | 小蓟 | 滑石 | 生地 | 蒲黄 | D | 方剂学 |
75 | 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 清胃散 | 左金丸 | 龙胆泻肝汤 | 香连丸 | 逍遥丸 | B | 方剂学 |
76 | 何方的组成为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甘草、大枣 | 生姜泻心汤 | 参苓白术散 | 异功散 | 半夏泻心汤 | 黄连解毒汤 | D | 方剂学 |
77 | 木火刑金而致的咳血证,治疗宜选: | 四生丸 | 知柏地黄汤 | 咳血方 | 百合固金汤 | 十灰散 | C | 方剂学 |
78 | 除哪项以外均为丸剂的特点 | 便于服用与携带 | 吸收较慢 | 节省药材 | 药力持久 | 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 E | 方剂学 |
79 | 大补阴丸的功用为 | 清肝降火 | 解表清热 | 滋阴清热 | 清热泻火 | 滋阴降火 | E | 方剂学 |
80 | 仙方活命饮的功用是 | 清心泻火,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 清热泻火,活血消肿,散瘀通经 |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活血止痛 | 清热凉血,消肿溃坚,散瘀止痛 | B | 方剂学 |
81 | 吴茱萸汤主治证为: | 脾胃虚寒证 |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证 |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 少阴病 | B | 方剂学 |
82 | 龙胆泻肝汤的臣药是 | 泽泻、木通 | 柴胡、车前子 | 黄芩、泽泻 | 黄芩、山栀 | 当归、生地 | D | 方剂学 |
83 | 白头翁汤的功用是 |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 清热解毒,调气和血 | 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 清热解毒,燥湿健脾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E | 方剂学 |
84 | 酸枣仁汤的功用是 |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 清心安神,平肝潜阳 |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 滋阴凉血,益气安神 | 清热凉血,养阴安神 | A | 方剂学 |
85 | 清营汤的功用是 | 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 清营凉血,透热散邪 | 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 清营透热,益气养阴 | B | 方剂学 |
86 | 四逆散中一散一收的药物配伍是 | 柴胡配甘草 | 柴胡配枳实 | 芍药配甘草 | 柴胡配芍药 | 枳实配芍药 | D | 方剂学 |
87 | 半夏厚朴汤中的佐药是: | 茯苓、厚朴、苏叶 | 茯苓、生姜、苏叶 | 厚朴、生姜、苏叶 | 茯苓、生姜、苏梗 | 茯苓、厚朴、生姜 | B | 方剂学 |
88 | 患者,男,15岁。发热,头痛口渴,无汗,咽喉疼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应首选 | 麻黄汤 | 败毒散 | 桑菊饮 | 银翘散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D | 方剂学 |
89 | 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宜选 | 杞菊地黄丸 | 蒿芩清胆汤 | 大补阴丸 | 青蒿鳖甲汤 | 左归丸 | C | 方剂学 |
90 | 主治大头瘟的代表方剂是 | 黄连解毒汤 | 大黄牡丹汤 | 仙方活命饮 | 普济消毒饮 | 犀黄丸 | D | 方剂学 |
91 | 病人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苔白脉浮,可选: | 三仁汤 | 藿香正气散 | 五苓散 | 猪苓汤 | 防已黄芪汤 | C | 方剂学 |
92 | 参苓白术散的主治病证是 | 脾肾两虚证 | 脾虚湿盛证 | 脾胃不和证 | 气虚下陷证 | 脾胃气虚证 | B | 方剂学 |
93 | 患者,女,35岁。近两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宜选用 | 败毒散 | 桂枝汤 | 玉屏风散 | 麻黄汤 | 再造散 | B | 方剂学 |
94 | 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是 | 清心安神,平肝潜阳 |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 滋阴凉血,益气安神 |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 清热凉血,养阴安神 | D | 方剂学 |
95 | 患者,男,30岁。往来寒热,两胁胀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治疗宜选用 | 小柴胡汤 | 大柴胡汤 | 四逆散 | 逍遥散 | 蒿芩清胆汤 | A | 方剂学 |
96 | 定喘汤的君药是 | 麻黄、白果 | 厚朴 | 半夏 | 香附 | 苍术 | A | 方剂学 |
97 | 半夏厚朴汤的君药是 | 半夏 | 麻黄、白果 | 厚朴 | 苍术 | 香附 | A | 方剂学 |
98 | 八正散中大黄的作用是: | 清热解毒 | 泄热降火 | 泻下湿热 | 清热散瘀 | 攻导大便 | B | 方剂学 |
99 | 按八阵分类的方书是 | 《医方集解》 | 《备急千金要方》 | 《医方考》 | 《景岳全书》 | 《医学心悟》 | D | 方剂学 |
100 | 再造散的功用是 | 助阳解表,理气化痰 | 滋阴解表 | 益气解表,理气和胃 |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 E | 方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