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某,男,34岁,日晒后,唇缘、口角处见群集的小水疱,灼热痒痛,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用何方 | 龙胆泻肝汤 | 增液汤加板蓝根等 | 黄连解毒汤 | 导赤散 | 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 E | 外科学 |
2 | 许某,女,29岁,每次月经来潮后,外阴处均会出现成群的水疱,而且劳累后也会间歇发作,伴有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宜用何方 | 龙胆泻肝汤 | 增液汤加板蓝根等 | 黄连解毒汤 | 导赤散 | 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 B | 外科学 |
3 | 唇缘部有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状,伴痒和烧灼感,应诊为 | 热疮 | 脓疱疮 | 缠腰火丹 | 疥疮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4 | 患者蒋某,男,65岁,头痛3天,初起似感冒,但很快局限在左眼赤疼及左额处头痛,左额处皮肤发红,起小红疹,疼痛剧烈,口苦口干,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腻,宜选用 | 龙胆泻肝汤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黄连解毒汤 | 除湿胃苓汤加减 | 参苓白术散加减 | A | 外科学 |
5 | 患者王某,女,70岁,2个月前曾患臀部带状疱疹,现皮损已消退,但仍觉局部刺痛不止,夜间痛甚,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宜选用 | 龙胆泻肝汤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黄连解毒汤 | 除湿胃苓汤加减 | 参苓白术散加减 | B | 外科学 |
6 |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易转为慢性,应诊为 | 脓疱疮 | 疥疮 | 蛇串疮 | 湿疹 | 以上均不是 | D | 外科学 |
7 | 一侧腰部皮肤有成簇状的丘疱疹,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应诊为 | 脓疱疮 | 疥疮 | 蛇串疮 | 湿疹 | 以上均不是 | C | 外科学 |
8 | 皮肤粘膜交界处出现绿豆大小的水疱,成簇状,伴有痒感及疼痛感,应诊为 | 脓疱疮 | 疥疮 | 蛇串疮 | 湿疹 | 以上均不是 | E | 外科学 |
9 | 疣是一种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发于胸背、中有脐窝的赘疣称为 | 千日疮 | 疣目 | 鼠乳 | 扁疾 | 跖疣 | C | 外科学 |
10 | 颈痈的病因病机是 | 风温、风热挟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 | 风温毒邪客于肺胃,积热上蕴,挟痰凝结 | 心脾湿热、火毒流于小肠,结于脐中,以致血凝毒滞而成 | 湿热火毒蕴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 湿热下注,壅遏不行,阻于脉络 | C | 外科学 |
11 | 患者左腋下肿痛4天,左上肢活动不利,1周前有左手指外伤史。治疗宜选用 | 柴胡清肝汤 | 五神汤 | 草薛渗湿汤 | 仙方活命饮 | 牛蒡解肌汤 | A | 外科学 |
12 | 患者一侧臀部结块肿胀疼痛,皮肤灼热,红肿以中心为著,边界不清,步行困难,身热头痛,病前有局部肌肉注射史。应诊断为 | 丹毒 | 流注 | 臀痈 | 环跳疽 | 附骨疽 | C | 外科学 |
13 | 结喉之处,肿势散漫,坚硬灼痛,壮热口渴,吞咽困难的疾病是 | 颈痈 | 凛疬 | 发颐 | 臀核 | 锁喉痈 | E | 外科学 |
14 | 有头疽的病因病机哪项不正确 | 感受风温、湿热之毒 | 情志内伤,气郁化火 | 肾气亏损,火邪炽盛 | 嗜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 | 外感风温、风热挟痰 | B | 外科学 |
15 | 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 臀部 | 面部 | 四肢部 | 项后背部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16 | 一中年男性,下腹部生疮,初起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抓破之后,肿痛加重,色红灼热,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状,范围约12cm×12cm左右,兼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应诊断为 | 疗 | 疖 | 有头疽 | 脐痈 | 胯腹痈 | C | 外科学 |
17 | 某患者,颈后疮形高肿,色红,多个脓头,掀热剧痛,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则应为 | 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 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 清热解毒 | D | 外科学 |
18 | 三陷证中之火陷型多发生于疽证第几候 | 2候 | 1~2候 | 3~4候 | 2~3候 | 4候 | B | 外科学 |
19 | 三陷证中之干陷型多发生于疽证第几候 | 1~2候 | 3~4候 | 2~3候 | 4候 | 2候 | C | 外科学 |
20 | 手指生疮,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并有以下特征:患指呈均匀肿胀,呈圆柱状;手指呈半屈曲状,作患指被动伸直运动时,引起剧烈疼痛;指腹有显著压痛,应诊断为 | 蛇头疗 | 蛇肚疗 | 沿爪疗 | 托盘疗 | 蛇背疗 | B | 外科学 |
21 | 辨别蛇头疗成脓与否,用什么方法最为可行 | 痛剧而呈搏动性者 | 应指验脓法 | 穿刺验脓法 | 痛甚脉数者 | 透光验脓法 | E | 外科学 |
22 | 颜面疗疮治宜 | 散风清热 | 泻火解毒 | 凉血活血 | 清热解毒 | 和营解毒 | D | 外科学 |
23 | 鼻翼右侧有一枚粟粒样脓头,麻痒并作,红肿热痛,顶突根深坚硬,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则应为 | 清热解毒,和营托毒 | 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 清热解毒 | 和营托毒,清热利湿 | D | 外科学 |
24 | 红丝疗挑刺疗法的操作要点为 | 沿红线两头针刺出血 | 梅花针沿红线打刺,使之微微出血 | 用三棱针从中挑断红线,微令出血 | 按“B”法,并加神灯照法 | 用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并微微出血 | E | 外科学 |
25 | 疫疗初期的局部症状是 | 小红斑丘疹 | 小瘀斑结节 | 小水疱 | 凹形脓疱 | 小片糜烂 | A | 外科学 |
26 | 疫疗疮形特点为 | 如脐凹陷 | 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 | 疮口如蜂窝状 | 颜色黑,凹形如碟,容易腐烂 | 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 | A | 外科学 |
27 | 下列哪一项与烂疗关系最密切 | 为皮肤炭疽 | 古称“鱼脐疗” | 来势暴急,易并发走黄,可危及生命 | 能损筋伤骨,导致生命危险 | 好发于头面,其次是胫足、手臂等部 | C | 外科学 |
28 | 发生“走黄”的原因是 | 正虚 | 伤津 | 腑实 | 邪盛 | 表实 | D | 外科学 |
29 | 疗疮走黄的原因以下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早期失治误治 | 挤压碰伤肿胀 | 过早切开引流 | 麻痘余毒未清 | 误食辛热之品 | D | 外科学 |
30 | 三陷证中之虚陷型多发生于疽证第几候 | 2候 | 1~2候 | 2~3候 | 4候 | 3~4候 | D | 外科学 |
31 | 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病情发展则脓头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范围在9~12cm之间是 | 痈 | 疗 | 疖 | 有头疽 | 无头疽 | D | 外科学 |
32 | 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有头疽易致内陷 | 项后 | 四肢 | 颜面 | 少腹部 | 膻中 | A | 外科学 |
33 | 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疗疮最易发生走黄 | 项后 | 四肢 | 颜面 | 少腹部 | 膻中 | C | 外科学 |
34 | 托盘疗发生于 | 指端 | 指甲下 | 指甲背 | 手指关节 | 手掌中心 | E | 外科学 |
35 | 沿爪疗好发的部位是 | 上肢 | 下肢 | 手指末端 | 手指指腹 | 甲沟旁 | E | 外科学 |
36 | 附骨疽的发病部位最多见于 | 胫骨 | 股骨 | 肱骨 | 桡骨 | 尺骨 | A | 外科学 |
37 | 发颐的病因病机是 | 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 | 先天不足,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 | 热病后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于少阳、阳明之络,与气血凝滞而成 | 久病气血已虚,复因局部受压,肌肤失养 | 毒气走散,扩入营血,流走他处而成 | C | 外科学 |
38 | 腮颊部疼痛结块,压迫局部后在第二臼齿相对颊粘膜腮腺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应诊断为 | 疟腮 | 发颐 | 疗疮 | 骨槽风 | 痈 | B | 外科学 |
39 | 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 | 发颐 | 疟腮 | 热疮 | 疗疮 | 多发性疖 | B | 外科学 |
40 | 流注好发部位是 | 头面部 | 骨骼关节 | 四肢躯干的肌肉深部 | 项后部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41 | 由于疗、疖后引起的流注一般称 | 暑湿流注 | 髂窝流注 | 余毒流注 | 瘀血流注 | 湿痰流注 | C | 外科学 |
42 | 发生髂窝流注的患肢主要表现为 | 外旋 | 内收 | 外展 | 过伸 | 屈曲 | E | 外科学 |
43 | 10岁男孩右侧髋部肿痛,患侧大腿略外旋,既不能伸直也不能屈曲,应考虑为 | 环跳疽 | 流痰 | 流注 | 历节风 | 附骨疽 | A | 外科学 |
44 | 流痰的病因病机是 | 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 | 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 | 先天不足,肾亏骼空,风寒痰浊凝聚骨骼而成 | 肝郁化火耗阴为痰而致 | 毒气走散,扩入营血,流走全身而成 | C | 外科学 |
45 | 流痰的发生与哪脏亏损有关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E | 外科学 |
46 | 以下哪种疗疮一般不并发走黄 | 烂疗 | 疫疗 | 红丝疗 | 蛇眼疗 | 托盘疗 | D | 外科学 |
47 | 小儿生疖于头顶皮肉较薄之处,引流不畅,头皮串空,诊为 | 痈 | 有头疽 | 附骨疽 | 蝼蛄疖 | 多发性疖 | D | 外科学 |
48 | 丹毒的中医治疗原则以下哪一项最恰当 | 清热解毒 | 利湿解毒 | 活血祛瘀 | 清热凉血解毒 | 健脾利湿消肿 | D | 外科学 |
49 | 8月上旬,一男性儿童前额部出现2个红肿结块,约2cm×2cm,中央有1个脓头未溃,疼痛拒按,伴口渴便秘,尿短赤。应选用 | 五味消毒饮 | 仙方活命饮 | 清暑汤 | 防风通圣散 | 黄连解毒汤 | C | 外科学 |
50 | 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 发病1~2天内 | 发病1周时 | 发病10~14天 | 发病4周时 | 发病1个月后 | C | 外科学 |
51 | 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是 | 蝼蛄疖 | 暑疖 | 附骨疽 | 流注 | 发颐 | C | 外科学 |
52 | 暑疖的临床特点是 | 多发于儿童 | 好发于夏季 | 坚硬根深 | 范围在3~6cm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53 | 蝼蛄疖的临床特点是 | 多发于儿童 | 好发于夏季 | 坚硬根深 | 范围在3~6cm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54 | 疗疮发于颏部的称 | 印堂疗 | 承浆疗 | 虎须疗 | 反唇疗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55 | 疔疮发于人中两旁的称 | 印堂疗 | 承浆疗 | 虎须疗 | 反唇疗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56 | 疖病的肿势范围为 | 3cm左右 | 3~6cm左右 | 6~9cm左右 | 大于9cm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57 | 痈的肿势范围为 | 3cm左右 | 3~6cm左右 | 6~9cm左右 | 大于9cm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58 | 疗疮生于手指甲后的称 | 蛇头疗 | 蛇眼疗 | 蛇背疗 | 蛀节疗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59 | 疗疮症见一指通肿,指微屈而难伸的称 | 蛇头疗 | 蛇眼疗 | 蛇背疗 | 蛀节疗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60 | 易损伤筋骨的是 | 蛇眼疗 | 蛇头疗 | 疖 | 红丝疗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61 | 易并发走黄变证的是 | 蛇眼疗 | 蛇头疗 | 疖 | 红丝疗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62 | 患儿颈部瘰疬,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治疗常用方剂是 | 清骨散 | 逍遥散和二陈汤 | 六味地黄丸 | 香贝养营汤 | 八珍汤 | D | 外科学 |
63 | 褥疮的临床特点中最主要的是 | 好发于老年人 | 经久不愈 | 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 | 好发于消渴病人 | 好发于下肢 | C | 外科学 |
64 | 有头疽患者若伴有消渴病,最易出现的变证是 | 走黄 | 内陷 | 失荣 | 肺痈 | 颈痈 | B | 外科学 |
65 | 明确诊断附骨疽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有 | 血常规 | X线摄片 | B超 | CT | 核磁共振 | B | 外科学 |
66 | 可能发生髋关节畸形的疾病有 | 有头疽 | 环跳疽 | 历节风 | 臀痈 | 骼窝流注 | B | 外科学 |
67 | 颜面部疖和疗的鉴别要点是 | 脓的形质 | 皮肤颜色 | 根脚深浅 | 起病速度 | 发热程度 | C | 外科学 |
68 | 发颐初期的治疗主方是 | 牛蒡解肌汤 | 四君子汤 | 五味消毒饮 | 仙方活命饮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69 | 患者躯干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丹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称 | 内发丹毒 | 赤游风 | 流火 | 抱头火丹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70 | 患者手指被鱼虾之刺划破皮肤后,局部红斑,边界欠清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称 | 内发丹毒 | 赤游风 | 流火 | 抱头火丹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71 | 多发于四肢长骨的疾病是 | 附骨疽 | 凛疬 | 流痰 | 流注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72 | 多发于骨关节的疾病是 | 附骨疽 | 凛疬 | 流痰 | 流注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73 | 流痰生于胸壁和肋骨者称 | 穿拐痰 | 渊疽 | 鹤膝痰 | 蜣螂蛀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74 | 流痰生于踝部,疮孔内外相通者称 | 穿拐痰 | 渊疽 | 鹤膝痰 | 蜣螂蛀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75 | 具有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特点的疾病是 | 委中毒 | 锁喉痈 | 有头疽 | 附骨疽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76 | 具有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易肿、易溃、易脓、易敛特点的疾病是 | 委中毒 | 锁喉痈 | 有头疽 | 附骨疽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77 | 香贝养荣汤可用于 | 有头疽 | 附骨疽 | 发颐 | 凛疬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78 | 发相当于西医的 | 毛囊炎 | 皮肤浅表脓肿 |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 蜂窝组织炎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79 | 流注相当于西医的 | 毛囊炎 | 皮肤浅表脓肿 |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 蜂窝组织炎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80 | 腋痈的主方是 | 五神汤 | 牛蒡解肌汤 | 瓜蒌牛蒡汤 | 仙方活命饮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81 | 锁喉痈的主方是 | 五神汤 | 牛蒡解肌汤 | 瓜蒌牛蒡汤 | 仙方活命饮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82 | 具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特点的疾病是 | 丹毒 | 作腮 | 流注 | 流痰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83 | 颈痈初期的治疗主方是 | 牛蒡解肌汤 | 四君子汤 | 五味消毒饮 | 仙方活命饮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84 | 治疗邪气阻滞经络,营卫不和所致乳房疾病的原则是 | 活血清热解毒 | 解郁化痰清热 | 补益扶正解毒 | 疏表清热解毒 | 解表清热利湿 | D | 外科学 |
85 | 发生在妊娠期的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 | 外吹乳痈 | 内吹乳痈 | 乳儿乳痈 | 传囊乳痈 | 不乳儿乳痈 | B | 外科学 |
86 | 乳痈热毒炽盛证最常用的方剂是 | 瓜蒌牛蒡汤加减 | 牛蒡解肌汤加减 | 透脓散加减 | 橘叶散加减 | 开郁散加减 | C | 外科学 |
87 | 乳痈的主要病因病机中,不正确的是 | 乳汁瘀积,阻塞乳络 | 肝郁痰凝,积聚乳络 | 肝郁胃热,闭阻乳络 | 感受外邪,郁滞乳络 | 胎气上冲,蕴阻乳络 | B | 外科学 |
88 | 粉刺样乳痈相当于西医的 | 急性乳腺炎 | 化脓性乳腺炎 | 浆细胞性乳腺炎 | 结核性乳腺炎 | 淋巴细胞性乳腺炎 | C | 外科学 |
89 | 乳痨相当于西医的 | 慢性乳腺炎 | 浆细胞性乳腺炎 | 急性乳腺炎 | 乳房结核 | 炎性乳癌 | D | 外科学 |
90 | 乳痨初起的治疗原则是 | 疏肝解郁,滋阴化痰 | 理气解郁,滋阴清热 | 清热疏肝,化痰利湿 | 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 疏肝理气,活血清热 | A | 外科学 |
91 | 乳漏疮口流脓,经久不愈,余毒未清时的主要治疗方剂是 | 柴胡疏肝散 | 瓜蒌牛蒡汤 | 银花甘草汤 | 柴葛解肌汤 | 神效瓜蒌汤 | C | 外科学 |
92 | 乳癖的临床表现常随什么而变化 | 月经周期 | 饮食多少 | 运动强度 | 睡眠长短 | 季节变换 | A | 外科学 |
93 | 乳癖肿块好发于乳房哪个部位 | 内上象限 | 内下象限 | 外上象限 | 外下象限 | 乳晕周围 | C | 外科学 |
94 | 五神汤可用于 | 有头疽 | 附骨疽 | 发颐 | 凛疬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95 | 可采用“十”字切开法治疗的疾病是 | 附骨疽 | 托盘疗 | 蝼蛄疖 | 红丝疗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96 | 可采用砭镰法治疗的疾病是 | 附骨疽 | 托盘疗 | 蝼蛄疖 | 红丝疗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97 | 一般痈的成脓时间是 | 7天 | 1个月 | 数个月 | 3天 | 14天 | A | 外科学 |
98 | 瘰疬的成脓时间是 | 7天 | 1个月 | 数个月 | 3天 | 14天 | C | 外科学 |
99 | 提出“妇女之疾,关系最钜者,则莫如乳”观点的中医专著是 | 《外科正宗》 | 《疡科心得集》 | 《妇科玉尺》 | 《外证医案汇编》 | 《外科精义》 | C | 外科学 |
100 | 关于乳癖疼痛的特点,不正确的描述是 | 多以胀痛为主 | 多在经前加重 | 可随情绪变化 | 多为隐隐作痛 | 可涉及肩背部 | D | 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