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
1 下列何项属反治治则 塞因塞用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损益兼用 寒者热之 A 中医基础学
2 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 热病见热象 寒病见热象 阴虚见热象 热病见寒象 寒病见寒象 B 中医基础学
3 下列不属于调理脏腑治则的是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脏病治腑 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腑病治脏 A 中医基础学
4 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先治其标 先治其本 标本兼治 虚则补之 以上皆不是 C 中医基础学
5 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 肝胃 脾胃 肝肾 肝胆 肝脾 B 中医基础学
6 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 心肾 肺脾肾 心脾肝肾 肺肝脾肾 心肝脾肺肾 D 中医基础学
7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因病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证制宜 D 中医基础学
8 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 滋阴制阳 扶阳消阴 回阳救逆 救阴固脱 阴中求阳 C 中医基础学
9 扶正祛邪兼用的基本原则是 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扶正为主兼祛邪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祛邪为主兼扶正 D 中医基础学
10 上述何项属热者寒之的具体运用 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 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 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B 中医基础学
11 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 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 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 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D 中医基础学
12 小儿五迟者,治宜 填精补髓 补益肾气以摄精 疏利精气 通络散结 补肾纳气 A 中医基础学
13 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祛邪兼扶正 扶正兼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单独祛邪 先扶正后祛邪 D 中医基础学
14 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单独祛邪 单独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扶正兼祛邪 祛邪扶正并重 B 中医基础学
15 “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脾虚泄泻 肾虚泄泻 食积泄泻 气虚泄泻 寒湿泄泻 C 中医基础学
16 “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脾虚腹胀 血枯经闭 肾虚尿闭 气郁腹胀 阴虚便秘 D 中医基础学
17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是指 扶阳剂佐以滋阴药 滋阴剂佐以扶阳药 温阳佐以扶阳 滋阴基础上补阳 以上皆不是 B 中医基础学
18 “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 实热证 实寒证 阴阳两虚 虚寒证 虚热证 D 中医基础学
19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阴阳互藏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相互交感 D 中医基础学
20 下列属相侮的是 心病及脾 脾病及肾 脾病及肝 肾病及肺 脾病及心 C 中医基础学
21 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血液的营养 津液的滋润 水谷精微的充养 肾中精气的充盈 心血的充盈 D 中医基础学
22 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津液 C 中医基础学
23 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基本动力 助心行血 推动作用 调节作用 贮存血液 B 中医基础学
24 与内湿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 中医基础学
25 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哪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精与气 精与液 精与血 津与气 气与血 C 中医基础学
26 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促进血行 调畅气机 贮藏血液 疏通水道 疏泄肾精 C 中医基础学
27 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肝与肺 心与肺 脾与肺 肾与肺 心与肾 A 中医基础学
28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五脏 六腑 命门 经络系统 A 中医基础学
29 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 填精补髓 补益肾气以摄精 疏利精气 通络散结 补肾纳气 B 中医基础学
30 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 真实假虚证 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 真虚假实之证 虚实夹杂而病邪容易扩散之证 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C 中医基础学
31 应先扶正后祛邪的是 真实假虚证 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 真虚假实之证 虚实夹杂而病邪容易扩散之证 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B 中医基础学
3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隋唐时期 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战国至两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D 中医基础学
33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诸病源候论 A 中医基础学
34 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向上的 温暖的 无形的 下降的 明亮的 D 中医基础学
35 肾中所藏之精的来源是 先天之精气 秉受于先天并受后天精气滋养 自然界清气 后天水谷之精气 先天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 B 中医基础学
36 能主二便的脏腑是 三焦 膀胱 小肠 E 中医基础学
37 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 心藏神 肝藏魂 肺藏魄 肾藏智 脾藏意 D 中医基础学
38 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心与肾 肺与肾 脾与肾 肝与肾 肝与脾 D 中医基础学
39 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 气的固摄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气化作用 气的卫外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 A 中医基础学
40 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是 经别 经筋 正经 奇经 别络 C 中医基础学
41 气机升降之枢纽是指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肝主左升,肺主右降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以上都不是 D 中医基础学
42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 气化作用 气机升降 气血充盈 脏腑功能正常 经络功能正常 A 中医基础学
43 下列不属于气的固摄作用的是 控制血液运行于脉中 防止汗出过多 固摄精液 固摄内脏的位置 控制尿液的排泄 D 中医基础学
44 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E 中医基础学
45 人体热量来源,主要是 A 中医基础学
46 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C 中医基础学
47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生理活动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动气 A 中医基础学
48 运行在脉外并散行于全身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心气 D 中医基础学
49 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 元气的生成 宗气的生成 营气的生成 卫气的生成 全身之气的生成 B 中医基础学
50 与肺主一身之气关系最密切的是 元气 心气 营气 卫气 宗气 E 中医基础学
51 与津液输布关系最密切的脏腑组是 脾、肾、小肠、三焦 脾、肝、肾、三焦 肺、肾、三焦、小肠 肝、肺、脾、肾、三焦 心、肾、小肠、膀胱 D 中医基础学
52 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来源与分布方面 生化与运行方面 功能与结构方面 先天与后天方面 调节与统摄方面 B 中医基础学
53 治疗血瘀证,常酌配行气药物,其理论依据是 气能行血 气能生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化气 A 中医基础学
54 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理论依据是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生气 C 中医基础学
55 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 血能化气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气能生血 血能载气 A 中医基础学
56 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理论依据是 血能生气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气能生血 E 中医基础学
57 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理论依据是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气能生津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B 中医基础学
58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的关系 气与血 津液与血 气与津液 津液与汗 血与精 B 中医基础学
59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肝肾同源 乙癸同源 津液同源 精血同源 血汗同源 E 中医基础学
60 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主要靠哪脏功能 心主血脉 肺主宣发 肾主气化 肝主疏泄 脾主统摄 B 中医基础学
61 营气的作用主要是 润泽肌肤 化生血液 温煦内脏 充养脑髓 化生神志 B 中医基础学
62 与语言、声音、呼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元气 肺气 宗气 中气 心气 C 中医基础学
63 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D 中医基础学
64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C 中医基础学
6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 胃液 肠液 涕液 泪液 血液 E 中医基础学
66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E 中医基础学
67 元气的分布是 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上荣头目,达于周身 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C 中医基础学
68 气不能外达面结聚于内称为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D 中医基础学
69 气的上升太过和下降不及称为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B 中医基础学
70 与汗液的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D 中医基础学
71 与尿液的生成与排泄关系最密切的是 E 中医基础学
72 液的作用重在 润泽肌肤 营养周身 温煦内脏 补益脑髓 宣发卫气 D 中医基础学
73 津的作用重在 润泽肌肤 营养周身 温煦内脏 补益脑髓 宣发卫气 A 中医基础学
74 经络系统中,多呈纵行、直行者为 经脉 络脉 十五别络 十二经筋 奇经八脉 A 中医基础学
75 “经络”一词首见于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针灸甲乙经》 《脉经》 A 中医基础学
76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者为 经脉 络脉 十五别络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D 中医基础学
77 血和津液生成的共同物质来源是 水谷精微 宗气 元气 营气 A 中医基础学
78 大出血后而出现下列症状,可用“津血同源”理论解释的是 面白 疲乏 口渴 舌淡 头晕 C 中医基础学
79 “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是哪一项理论的实际应用 精血同源 气血同源 肝肾同源 血汗同源 津血同源 D 中医基础学
80 补气药与利水药配合治疗水肿病,依据的理论是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B 中医基础学
81 卫气的分布是 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上荣头目,达于周身 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B 中医基础学
82 营气的分布是 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上荣头目,达于周身 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E 中医基础学
83 内踝上8寸以下,主要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C 中医基础学
84 足三阴经的走向是 从胸走手 从手走头 从头走足 从足走腹胸 从足走手 D 中医基础学
85 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C 中医基础学
86 在头面部,分布于侧头部的经脉是 太阴经 阳明经 厥阴经 太阳经 少阳经 E 中医基础学
87 脾经的终端与何经的起点相接 肺经 胃经 肝经 心经 肾经 D 中医基础学
88 十二经脉中,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A 中医基础学
89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手足贯注 直线贯注 循环贯注 左右贯注 上下贯注 C 中医基础学
90 循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 阳维脉 阳跷脉 带脉 任脉 督脉 E 中医基础学
91 循行于胸前正中线的经脉是 阳维脉 阳跷脉 带脉 任脉 督脉 D 中医基础学
92 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颈项浅部的是 浮络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B 中医基础学
93 有加强表里两条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者为 浮络 络脉 十五别络 孙络 十二经别 C 中医基础学
94 有加强表里两条经脉在体内联系作用者为 浮络 络脉 十五别络 孙络 十二经别 E 中医基础学
95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关节的体系者为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五别络 孙络 十二经别 B 中医基础学
96 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有较密切关系者为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五别络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D 中医基础学
97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辖区为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五别络 十二皮部 十二经别 D 中医基础学
98 下列名称错误的是 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D 中医基础学
99 任脉的终点是 目眶下 口唇 会阴 巅顶 目内眦 A 中医基础学
100 具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经脉是 阳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阴维脉 督脉 E 中医基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