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石瘿相当于西医的 | 甲状腺炎 | 甲状腺癌 | 甲状腺肿 | 甲状腺病 | 甲状腺瘤 | B | 外科学 |
2 | 中医的“瘿”相当于西医的 | 颈部肿瘤 | 颈部淋巴结肿大 | 甲状腺疾病 | 甲亢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3 | 以下瘿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的是 | 气瘿 | 肉瘿 | 石瘿 | 瘿痈 | 血瘿 | D | 外科学 |
4 | 颈前部位属何脉所主 | 冲脉 | 任脉 | 督脉 | 肝经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5 | 以下哪项不是瘿病的病机 | 气滞 | 血瘀 | 痰凝 | 血虚风燥 | 痰火郁结 | D | 外科学 |
6 | 以下哪种不是治疗瘿病的含碘植物药 | 海带 | 黄药子 | 海藻 | 昆布 | 羊靥 | E | 外科学 |
7 | 以下哪种药物含有甲状腺素 | 羊靥 | 生牡蛎 | 海带 | 海藻 | 黄药子 | A | 外科学 |
8 | 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统称为 | 瘿 | 瘿痈 | 石瘿 | 瘿瘤 | 甲状腺疾病 | A | 外科学 |
9 | 引起气瘿的内因主要是 | 饮食缺碘 | 体质虚弱 | 情志不畅 | 外感邪毒 | 肾气亏虚 | C | 外科学 |
10 | 引起气瘿的外因主要是 | 饮食缺碘 | 体质虚弱 | 情志不畅 | 外感邪毒 | 肾气亏虚 | A | 外科学 |
11 | 肉瘿突然增大,伴局部疼痛者,可能是 | 甲状腺囊肿 | 腺瘤囊内出血 | 甲状腺腺瘤 | 合并甲亢 | 癌变 | B | 外科学 |
12 | 急躁易怒,汗出心悸,手足震颤,可能是 | 甲状腺囊肿 | 腺瘤囊内出血 | 甲状腺腺瘤 | 合并甲亢 | 癌变 | D | 外科学 |
13 | 多发结节并伴有甲亢的肉瘿,治疗宜采用 | 内服海藻玉壶汤 | 内服逍遥散 | 外用阳和解凝膏 | 内服生脉散 | 手术治疗 | E | 外科学 |
14 | 近期内增大较快,疑有恶变倾向的肉瘿患者应采用 | 内服海藻玉壶汤 | 内服逍遥散 | 外用阳和解凝膏 | 内服生脉散 | 手术治疗 | E | 外科学 |
15 | 《灵枢》中没有下列哪种瘤的记载 | 筋瘤 | 血瘤 | 肠瘤 | 脊瘤 | 肉瘤 | B | 外科学 |
16 | 《医宗金鉴》中没有下列哪种瘤的记载 | 肠瘤 | 肉瘤 | 筋瘤 | 气瘤 | 血瘤 | A | 外科学 |
17 | 瘤的特点没有下列哪一项 | 局限性肿块 | 生于体表 | 局部漫肿 | 发展缓慢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18 | 瘿痈局部疼痛明显,伴恶寒发热、头痛口干、脉浮数,其证属 | 肝郁气滞 | 风热痰凝 | 血瘀化热 | 痰瘀内结 | 气滞痰凝 | B | 外科学 |
19 | 气瘿漫肿、边缘不清、随喜怒消长、皮色如常。治宜 | 疏肝解郁 | 清热化痰 | 调和冲任 | 益气养阴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20 | 肉瘿伴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形体消瘦。治宜 | 疏肝解郁 | 清热化痰 | 调和冲任 | 益气养阴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21 | 瘿块按之坚实或有囊性感,不红不热,咽喉有如梅核堵塞者,治疗可用 | 海藻玉壶汤 | 桃红四物汤 | 右归饮 | 柴胡疏肝汤 | 逍遥散 | A | 外科学 |
22 | 瘿块漫肿软绵或坚硬如石,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者,治疗宜用 | 海藻玉壶汤 | 桃红四物汤 | 右归饮 | 柴胡疏肝汤 | 逍遥散 | E | 外科学 |
23 | 甲状腺炎中医称为 | 瘿 | 瘿痈 | 石瘿 | 瘿瘤 | 甲状腺疾病 | B | 外科学 |
24 | 瘤、岩疾病中,肿块坚硬,表面不平,推之不动,自觉疼痛,伴胁胀不适,易急躁,证属 | 气郁痰凝证 | 寒痰凝聚证 | 气血瘀滞证 | 毒热蕴结证 | 正虚邪实证 | C | 外科学 |
25 | 治疗瘤、岩寒痰凝滞证宜选用下列哪个方剂 | 开郁散 | 阳和汤 | 散肿溃坚汤 | 五味消毒饮 | 保元汤 | B | 外科学 |
26 | 血瘤的特点没有下列哪一项 | 边界不清 | 触之如海绵状 | 柔软而局限 | 色泽鲜红或暗紫 | 盘曲如蚯蚓状 | E | 外科学 |
27 | 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有弹性的属于 | 气瘤 | 血瘤 | 筋瘤 | 肉瘤 | 骨瘤 | A | 外科学 |
28 | 中医认为血瘤的发生多与哪种因素关系最密切 | 外伤 | 风 | 湿 | 外感 | 火 | E | 外科学 |
29 | 毛细血管瘤最显著的特点是 | 边界不清 | 瘤体巨大 | 质地坚硬 | 压缩性大 | 皮色鲜红 | E | 外科学 |
30 | 海绵状血管瘤的显著特点是 | 皮色鲜红 | 压缩性大 | 青筋累累 | 边界不清 | 质地坚硬 | B | 外科学 |
31 | 肉瘤相当于西医的 | 脂肪肉瘤 | 骨骼肌肉瘤 | 脂肪瘤 | 纤维肉瘤 | 平滑肌肉瘤 | C | 外科学 |
32 | 茧唇的发病与以下哪种因素无关 | 嗜好辛辣之品 | 嗜酒 | 过度使用唇膏等化妆品 | 天气干燥 | 长期吸烟,尤其是使用烟斗或烟嘴 | D | 外科学 |
33 | 相当于西医的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疾病是 | 茧唇 | 舌菌 | 失荣 | 颈痈 | 石瘿 | C | 外科学 |
34 | 中医所说的瘤相当于西医的 | 体表肿物 | 恶性肿瘤 | 体表良性肿瘤 | 体内肿瘤 | 内脏肿瘤 | C | 外科学 |
35 | 筋瘤的“筋”是指 | 肌腱 | 浅表静脉 | 筋膜 | 腱膜 | 经络 | B | 外科学 |
36 | 中医的岩相当于西医所说的 | 体表肿物 | 恶性肿瘤 | 体表恶性肿物 | 体内肿瘤 | 内脏肿瘤 | C | 外科学 |
37 | 下列哪项不是岩的特点 | 质地坚硬 | 表面凹凸不平 | 多发于青少年 | 皮色不变 | 预后不良 | C | 外科学 |
38 | 下列哪项不是瘤和岩的病因病机 | 六淫之邪 | 情志郁结 | 脏腑失调 | 瘀血阻滞 | 饮食不节 | D | 外科学 |
39 | 岩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 正气不足 | 情志郁结 | 饮食不节 | 瘀血阻滞 | 脏腑失调 | A | 外科学 |
40 | 由多数充满血液的腔隙所构成的血瘤属于 | 曲张静脉团 | 毛细血管瘤 | 蔓状血管瘤 | 冠状动脉瘤 | 海绵状血管瘤 | E | 外科学 |
41 | 血瘤肿块大小不一,色泽鲜红,边界不清,不痛不痒,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属于 | 心肾火毒证 | 肝经火旺证 | 脾统失司证 | 心火妄动证 | 肝郁化火证 | A | 外科学 |
42 | 血瘤瘤体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色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者属于 | 心肾火毒证 | 肝经火旺证 | 脾统失司证 | 心火妄动证 | 肝郁化火证 | C | 外科学 |
43 | 体积较小的无症状单发的肉瘤处理方法是 | 中药内服 | 针刺 | 中药注射 | 手术切除 | 不予处理 | E | 外科学 |
44 | 肉瘤体积较大者最宜采用的方法是 | 中药内服 | 针刺 | 中药注射 | 手术切除 | 不予处理 | D | 外科学 |
45 | 皮肤常突然发生片状水肿隆起的皮损,自觉剧痒,可时起时退,属哪种皮损 | 斑疹 | 丘疹 | 风团 | 结节 | 斑丘疹 | C | 外科学 |
46 | 皮损呈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属哪种皮损 | 风团 | 斑疹 | 结节 | 斑丘疹 | 苔藓样变 | B | 外科学 |
47 | 皮损处局部皮肤变薄,表面光滑而略低陷且干燥易皱的是何种皮损 | 瘢痕 | 斑疹 | 苔藓样变 | 皮肤萎缩 | 皲裂 | D | 外科学 |
48 | 下列哪一种是原发性皮损 | 水疱 | 皲裂 | 痂 | 鳞屑 | 糜烂 | A | 外科学 |
49 | 下列皮损中除哪项外均是继发性皮损 | 溃疡 | 糜烂 | 脓疱 | 痂 | 抓痕 | C | 外科学 |
50 | 肾岩是指发生在 | 肾脏的恶性肿瘤 | 睾丸的恶性肿瘤 | 阴茎的恶性肿瘤 | 会阴部的恶性肿瘤 | 阴囊皮肤的恶性肿瘤 | C | 外科学 |
51 | 自血脉肿起,赤缕红丝,颜色红紫,属于 | 气瘤 | 血瘤 | 筋瘤 | 肉瘤 | 骨瘤 | B | 外科学 |
52 | 发于皮里膜外,柔软如绵,其形如馒,属于 | 气瘤 | 血瘤 | 筋瘤 | 肉瘤 | 骨瘤 | D | 外科学 |
53 | 瘤、岩中局部肿块坚硬,表面光滑,皮肤色白,肤温不高,伴畏寒怕冷,周身倦怠者属于 | 气郁痰凝证 | 寒痰凝聚证 | 气血瘀滞证 | 毒热蕴结证 | 正虚邪实证 | B | 外科学 |
54 | 瘤、岩中肿块增大,压痛,皮肤色红,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血水,痛如火燎,分泌物有臭味者属于 | 气郁痰凝证 | 寒痰凝聚证 | 气血瘀滞证 | 毒热蕴结证 | 正虚邪实证 | D | 外科学 |
55 | 浅表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迂曲所形成的血瘤属于 | 曲张静脉团 | 毛细血管瘤 | 蔓状血管瘤 | 冠状动脉瘤 | 海绵状血管瘤 | B | 外科学 |
56 | 粉剂又称 | 混悬剂 | 散剂 | 酊剂 | 振荡剂 | 油剂 | B | 外科学 |
57 | 皮肤病急性期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外用药物可选用哪些剂型 | 油剂 | 洗剂、粉剂、乳剂 | 软膏 | 溶液 | 酊剂 | B | 外科学 |
58 | 如局部皮肤潮红、灼热、糜烂、渗液多时,外治可选用哪一种剂型 | 洗剂 | 粉剂 | 酊剂 | 溶液(湿敷) | 乳剂 | D | 外科学 |
59 | 皮肤病原发性损害的皮损包括 | 鳞屑、糜烂、抓痕、丘疹 | 结节、水疱、皲裂、溃疡、痂 | 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节、风团 | 抓痕、皲裂、皮肤萎缩、瘢痕、鳞屑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60 | 以下哪一种皮损属于继发性皮损 | 斑疹 | 丘疹 | 风团 | 结节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61 | 皮肤病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外用药物宜用 | 洗剂 | 散剂 | 油剂 | 软膏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62 | 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的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的皮损属于 | 鳞屑 | 皲裂 | 风团 | 苔藓样变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63 | 以下哪项为血瘀的致病特点 | 多见于皮肤病的急性阶段 | 皮损以丘疹、水疱为主 | 皮损可见肥厚、色素沉着、结节 | 皮损处多见干燥、脱屑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64 | 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大小不一,境界清楚、质较硬的实质性损害为 | 风团 | 结节 | 鳞屑 | 皲裂 | 苔藓样变 | B | 外科学 |
65 | 皮肤上的线形坼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的是 | 风团 | 结节 | 鳞屑 | 皲裂 | 苔藓样变 | D | 外科学 |
66 | 以下皮损中哪项属于继发性皮损 | 风团 | 结节 | 斑疹 | 鳞屑 | 水疱 | D | 外科学 |
67 | 下列皮肤损害中哪项不属于继发性皮损 | 溃疡、糜烂、结痂 | 皮肤萎缩、色素沉着 | 瘢痕、皲裂、鳞屑 | 抓痕、苔藓样变 | 斑丘疹、丘疱疹 | E | 外科学 |
68 | 苔藓样变常见于 | 急性湿疹 | 接触性皮炎 | 神经性皮炎 | 热疮 | 红斑狼疮 | C | 外科学 |
69 | 临床上溃疡的辨证是 | 血瘀 | 血热 | 热盛肉腐 | 湿毒 | 脾虚失运 | C | 外科学 |
70 | 皮肤病中皮损若见疱疹、糜烂、渗液等为主,多为何邪所致 | 毒 | 风 | 热 | 湿 | 虫 | D | 外科学 |
71 | 由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病皮损可见 | 皮损色红 | 色素多沉着 | 以水疱、糜烂、渗出等为主 | 瘀点、瘀斑 | 皮肤干燥、肥厚、脱屑 | E | 外科学 |
72 | 急性皮肤病多以实证为主,其病因多为 | 风、湿、热、毒、血瘀 | 肝肾不足、冲任不调、湿毒 | 肝肾不足、冲任不调、营血不足 | 湿、热、毒、虫、风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73 | 慢性皮肤病一般为虚证,其病因多为 | 风、湿、热、毒、血瘀 | 肝肾不足、冲任不调、湿毒 | 肝肾不足、冲任不调、营血不足 | 湿、热、毒、虫、风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74 | 不突出皮面的皮损是 | 斑疹 | 丘疹 | 风团 | 疱疹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75 | 忽起忽消,伴瘙痒的皮损是 | 斑疹 | 丘疹 | 风团 | 疱疹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76 | 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的皮损是 | 斑疹 | 丘疹 | 风团 | 疱疹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77 | 热疮相当于西医学的什么疾病 | 带状疱疹 | 脓疱疮 | 单纯疱疹 | 湿疹 | 接触性皮炎 | C | 外科学 |
78 | 热疮的皮损特点是 | 呈带状分布的红斑上成簇的水疱 | 皮肤粘膜交界处成群的水疱 | 皮肤上浅在性脓疱和脓痂 | 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 | 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 | B | 外科学 |
79 | 热疮好发于什么部位 | 四肢伸侧 | 四肢曲侧 | 皮肤粘膜交界处 | 泛发全身 | 面部 | C | 外科学 |
80 | 患者因劳累后,唇缘、口角处见群集的小水疱,灼热痒痛,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用下列何方 | 龙胆泻肝汤 | 五味消毒饮 | 黄连解毒汤 | 导赤散 | 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 E | 外科学 |
81 | 热疮多因感受何邪所致 | 湿热 | 火毒 | 燥热 | 风热 | 暑热 | D | 外科学 |
82 | 发得快、退得快的局限性水肿性隆起是 | 风团 | 结节 | 鳞屑 | 皲裂 | 苔藓样变 | A | 外科学 |
83 | 大小、厚薄不一的脱落表皮角质层的是 | 风团 | 结节 | 鳞屑 | 皲裂 | 苔藓样变 | C | 外科学 |
84 | 急性皮肤病一般与何脏有关 | 肝、心、脾 | 肝、脾 | 肝、肾 | 肺、脾、心 | 脾、肾 | D | 外科学 |
85 | 慢性皮肤病一般与何脏有关 | 肝、心、脾 | 肝、脾 | 肝、肾 | 肺、脾、心 | 脾、肾 | C | 外科学 |
86 | 局限性皮肤肥厚无破损而瘙痒,可选用上述哪一项治疗 | 溶液 | 散剂 | 软膏 | 油剂 | 乳剂 | C | 外科学 |
87 | 急性皮炎有明显渗出之皮损与创面,宜选用上述哪项治疗 | 溶液 | 散剂 | 软膏 | 油剂 | 乳剂 | A | 外科学 |
88 | 一侧腰部皮肤有成簇状丘疱疹,呈带状排列,痛如火燎,应诊为 | 热疮 | 脓疱疮 | 缠腰火丹 | 疥疮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89 | 两下肢皮肤有散在性疱疹,其边缘有轻度红晕,疱内为脓液,应诊为 | 热疮 | 脓疱疮 | 缠腰火丹 | 疥疮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90 |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学的什么疾病 | 带状疱疹 | 脓疱疮 | 水痘 | 湿疹 | 接触性皮炎 | A | 外科学 |
91 | 蛇串疮的皮损特点是 | 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 | 皮肤粘膜交界处成群的水疱 | 皮肤上浅在性脓疱和脓痂 | 带状分布的红斑上成簇的水疱 | 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 | D | 外科学 |
92 | 蛇串疮好发于 | 冬季 | 夏季 | 冬、春季 | 夏、秋季 | 春、秋季 | E | 外科学 |
93 | 患者患腰肋部蛇串疮20天后,皮损已消退,现仍觉腰肋部皮肤呈阵发性电灼样刺痛,舌质暗,苔白,脉弦。宜选用以下何方治疗 | 龙胆泻肝汤 | 除湿胃苓汤加减 | 黄连解毒汤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 D | 外科学 |
94 | 患者中年女性,平素纳差,时腹胀便溏,3天前因劳累后左胁肋部出现带片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黄豆大小的水疱,红斑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有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宜选用以下何方治疗 | 龙胆泻肝汤 | 除湿胃苓汤加减 | 黄连解毒汤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参苓白术散加减 | B | 外科学 |
95 | 蛇串疮皮损的特征是 | 皮疹多形性,无一定部位 | 皮损为簇集性水疱,呈带状分布 | 皮损红斑有鳞屑 | 粟粒大小的丘疹 | 以上均不是 | B | 外科学 |
96 | 蛇串疮皮损消退后,后期治疗以什么为主 | 本病一般不必内服药 | 清解余热 | 活血通络止痛 | 扶正祛邪 | 以上均不是 | C | 外科学 |
97 | 患者苏某,女,45岁,半个多月以来,左胁肋部起红色疱疹,从左乳外方向左腋下及肩胛下蔓延,起疱疹处有的2cm宽,有的约4~5cm宽,有烧灼样疼痛感,影响进食,心烦郁闷,大便略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用 | 龙胆泻肝汤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黄连解毒汤 | 除湿胃苓汤加减 | 参苓白术散加减 | A | 外科学 |
98 | 热疮反复发作者,应以何法则治疗 | 祛邪为主 | 扶正为主 | 先祛邪,后扶正 | 先扶正,后祛邪 | 扶正祛邪并治 | E | 外科学 |
99 | 热疮的好发部位是 | 发无定处 | 好发于口腔 | 好发于腰胁部 | 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 以上均不是 | D | 外科学 |
100 | 以下哪项属于热疮的病机 | 血热,外感风热,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郁于肌肤 | 湿热内蕴,外感风热之邪 | 中、下焦有热 | 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 | 以上均不是 | E | 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