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
1 下列选项中,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元气 卫气 中气 宗气 D 中医基础学
2 下列与“气主煦之”无关的是 气郁久从阳而化热 体温的维持恒定 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正常的活动 血和津液的循环运行 A 中医基础学
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D 中医基础学
4 下列选项中,气不能固摄的物质是 血液 汗液 唾液 精液 水谷 E 中医基础学
5 治疗血虚病证,配用补气药物的生理基础是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津血同源 A 中医基础学
6 《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 营卫和调 卫气和利 营气和利 宗气充盈 元气充盛 B 中医基础学
7 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A 中医基础学
8 能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是 经筋 经别 别络 奇经 B 中医基础学
9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 离、入、出、合 起、结、聚、布 多交叉于十二经脉 多从肘膝以下分出 A 中医基础学
10 《灵枢》所谓足阳明“气盛”的表现是 足不收胫枯 胃中寒胀满 身以前皆热 身以前皆寒栗 C 中医基础学
11 其循行多从肘膝以下分出的经络是 别络 经别 奇经 经筋 A 中医基础学
12 足阳明经“气不足”病机的表 消谷善饥 身以前皆寒栗 溺色黄 狂癫 B 中医基础学
13 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心肝肾经 心肺心包经 胆胃三焦经 心胆小肠经 肺脾胆经 B 中医基础学
14 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损伤阳气 阻遏气机 黏腻重浊 凝滞收引 易袭阴位 A 中医基础学
15 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气门 吸门 贲门 飞门 户门 A 中医基础学
16 中焦的功能实际是指 脾主运化的功能 胃的受纳功能 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功能 化生血液 输布水谷精微 C 中医基础学
17 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 气的推动作用 气机 气的防御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 气化 E 中医基础学
18 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 三焦 命门 C 中医基础学
19 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寒邪 火邪 风邪 暑邪 湿邪 E 中医基础学
20 与视、听、言、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 元气 宗气 卫气 谷气 营气 B 中医基础学
21 元气的运行通道是 血液 三焦 津液 以上都不是 B 中医基础学
22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D 中医基础学
23 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易伤津耗气 易生风动血 易扰乱神明 易致肿疡 易阻遏气机 E 中医基础学
24 劳神过度则耗伤 心血 肺气 肝血 脾气 肾精 A 中医基础学
25 内风与哪个脏关系最为密切 B 中医基础学
26 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 痰可扰乱神明 痰可化火化风 痰阻碍气血运行 痰似风善行数变 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E 中医基础学
27 下列各项,不属于气机失调的是 气陷 气逆 气虚 气滞 气闭 C 中医基础学
28 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正邪相搏 阴阳失调 饮食失调 气血失常 脏腑功能失调 A 中医基础学
29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病者,称为 复感新邪 劳复 药复 复发 食复 E 中医基础学
30 “大实有羸状”指的是 真虚假实证 真实假虚证 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 虚实夹杂证 B 中医基础学
3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 既病防变 治病求本 调理脏腑 调理气血 三因制宜 A 中医基础学
32 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则 实者泻之 虚者补之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攻补兼施 D 中医基础学
33 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的依据是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化气 B 中医基础学
34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何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心肝脾肺三焦 心肝脾肾三焦 肺脾肾肝三焦 心肝肺肾三焦 肺脾肾心三焦 C 中医基础学
35 临床上治疗多汗、漏汗时,可采用补气之法,其机理在于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气能生津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B 中医基础学
36 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风邪 火邪 暑邪 燥邪 湿邪 D 中医基础学
37 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怒则气上 思则气缓 悲则气消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B 中医基础学
3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阴虚阳亢 C 中医基础学
39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 气候的寒温 光线的阴暗 自然界的水火 性别的雌雄 日光的向背 E 中医基础学
40 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阳虚则寒 重阴必阳 寒者热之 阴损及阳 阴盛则阳病 B 中医基础学
41 在自然界“五化中”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D 中医基础学
42 “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相乘 相侮 相生 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B 中医基础学
43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 心主血 心主脉 心藏神 心为生之本 心为君主之官 C 中医基础学
44 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脾之阳气上升心肺 脾气以升为健 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心肺 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 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 C 中医基础学
45 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为 脾胃 肝肺 心肾 心肝 肝胆 A 中医基础学
46 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 心与肝 肝与脾 心与脾 肝与肾 肺与肝 B 中医基础学
47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血主要归藏于 B 中医基础学
48 精汁是指 精液 髓液 肠液 胆汁 胃液 D 中医基础学
49 “用温远温”此属于 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 C 中医基础学
50 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冲脉 任脉 督脉 阴跷脉 阴维脉 A 中医基础学
51 称为“阴脉之海”的是 冲脉 任脉 督脉 阴跷脉 阴维脉 B 中医基础学
52 素体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 寒化 热化 燥化 湿化 传化 C 中医基础学
53 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多从 寒化 热化 燥化 湿化 传化 D 中医基础学
54 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刘完素 李杲 张从正 朱震亨 张元素 D 中医基础学
55 “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作用 心主血脉 肺主气 肺主治节 胃的受纳 心肺的输布气血 E 中医基础学
56 以下哪项既为奇恒之腑,又为五体之一 女子胞 C 中医基础学
57 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三焦 C 中医基础学
58 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是 李时珍 王清任 汪昂 华佗 张景岳 A 中医基础学
59 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正经 经别 经筋 别络 奇经 D 中医基础学
60 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温煦作用 推动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B 中医基础学
61 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心肝脾 肺肝肾 肺脾肾 心肺肾 肝脾肾 C 中医基础学
62 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E 中医基础学
63 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生气 A 中医基础学
64 在机体内,除哪项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 胃液 肠液 痰液 泪液 唾液 C 中医基础学
65 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宅”的脏是 E 中医基础学
66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肺主一身之气 肺司呼吸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朝百脉 肺输精于皮毛 C 中医基础学
67 血之余为 齿 血海 C 中医基础学
68 魄门位于 大小肠连接处 胃与小肠连接处 胃上口 大肠末端 会厌 D 中医基础学
69 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肾中精气的充盈 脾气的健运 肾阳的蒸腾气化 肝血的充足 肾阴的濡润滋养 A 中医基础学
70 临床上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依据为 脾的运化功能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小肠主液功能 小肠的主受盛功能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E 中医基础学
71 所谓“虚”的病机是指 正气充盛 正气虚衰 脏腑功能减退 邪气亢盛 以上皆非 B 中医基础学
72 《黄帝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气不摄血 气机逆乱 血随气脱 血随气逆 血随气结 D 中医基础学
73 下列哪项不属于瘀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肌肤甲错 出血紫黯 刺痛拒按 唇甲色淡 肿块固定 D 中医基础学
74 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寒邪 暑邪 湿邪 瘀血 寒邪 C 中医基础学
75 “至虚有盛候”指的是 真虚假实证 真实假虚证 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 虚实转化证 A 中医基础学
76 六淫中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 湿 A 中医基础学
77 过食咸味可致 心盛乘肺 肝盛乘脾 脾盛乘肾 肺盛乘肝 肾盛乘心 E 中医基础学
78 大肠为 元神之府 玄府 血之府 孤府 传导之府 E 中医基础学
79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减退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D 中医基础学
80 “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 在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在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 以上皆是 A 中医基础学
81 头痛在巅顶者,病属 太阳经 少阳经 阳明经 太阴经 厥阴经 E 中医基础学
82 下列除哪项外,都不是暑邪的致病特点 炎上 生风 易夹湿 易伤肺 阻遏气机 C 中医基础学
83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手太阴与手太阳经 足厥阴与足少阳经 督脉与任脉 阴跷脉与阳跷脉 阴维脉与阳维脉 B 中医基础学
84 七情内伤致病最易损伤哪几脏 心肺脾 心肺肝 肺脾肾 心肝脾 肝脾肾 D 中医基础学
85 嗜食生冷寒凉之品易导致 耗伤胃阴 损伤脾胃阳气 助湿生痰 阻滞脾胃气机 以上都不是 B 中医基础学
86 劳力过度主要伤及 津液 A 中医基础学
87 《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 体质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地理差异因素 季节因素 B 中医基础学
88 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 张从正 李杲 朱丹溪 刘完素 B 中医基础学
89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朱丹溪 刘完素 张从正 张元素 A 中医基础学
90 首先提出“六气者从火化”观点的专家是 朱丹溪 张元素 李杲 刘完素 D 中医基础学
91 下列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 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 C 中医基础学
92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巢元方 张景岳 张仲景 陈无择 D 中医基础学
93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 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D 中医基础学
94 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 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区方域不同 饮食偏嗜不同 阴居以避暑 D 中医基础学
95 提出“邪去则正安”观点的医家是 张子和 李杲 刘完素 朱震亨 李时珍 A 中医基础学
96 下列哪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审因论治 辨证论治 标本同治 D 中医基础学
97 适用“急则治标”治则的是 阴虚咳嗽 持续低热 大出血 慢性胃痛 下肢水肿 C 中医基础学
98 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 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标本缓急 A 中医基础学
99 与妇女妊娠关系最密切的是 督脉 任脉 阳跷脉 冲脉 带脉 B 中医基础学
100 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是 督脉 任脉 阳跷脉 冲脉 带脉 A 中医基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