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妙香散主治哪一型遗精? | 君相火旺,心肾不交 |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 肾虚滑脱,精关不固 | 劳伤心脾,气不摄精 | | D | 内科学 |
2 | 湿热下注型遗精,治疗不宜()。 | 清利湿热 | 清心利湿 | 早投固涩 | 苦泄厥阴 | | C | 内科学 |
3 | 遗精阴损及阳,肾阴阳俱虚,治当()。 | 阴中求阳 | 。补肾固涩 | 滋阴清热 | 温补肾阳 | | A | 内科学 |
4 | 走哺呕吐的病机是()。 | 大便不通,浊气上冲 |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 | 瘀血内停,胃气上逆 | 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 | A | 内科学 |
5 | 患者有水肿病史5年,1月来小便量极少,呕吐清水,伴面色晦暗,畏寒怕冷,舌淡胖,脉沉细,证属哪一型关格? | 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 心肾两虚,邪陷心包 | 脾肾阳虚,寒浊上犯 | | D | 内科学 |
6 | 患者小便不通,呕吐清水,面色晦滞,畏寒怕冷,便溏,苔白滑,脉沉细,选方为()。 | 苏合香丸 | 生脉散 | 黄连温胆汤 | 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 | D | 内科学 |
7 | 患者小便极少,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痰涎壅盛,神昏躁狂,苔黄腻,脉滑数,最佳选方为()。 |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 涤痰汤合紫雪丹 | 参附汤合苏合香丸 | 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 | B | 内科学 |
8 | 关格病机中标实指的是()。 | 湿浊毒邪 | 痰浊之邪 | 瘀血浊邪 | 虫积之邪 | | A | 内科学 |
9 | 患者小便不通,呕吐,神昏谵语,伴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最佳选方为()。 | 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 涤痰汤合紫雪丹 | 参附汤加减 | | B | 内科学 |
10 | 患者阳痿不举,烦躁,胁肋胀闷,食少便溏,苔薄,脉弦,有情志所伤史,最佳选方为()。 | 逍遥散 | 疏肝散 | 小柴胡汤 | 四磨饮子 | | A | 内科学 |
11 | 阳痿的治疗主要从()人手。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 | 病程长短 | 患者年龄 | | A | 内科学 |
12 | 阳痿的病机有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 | 恐惧伤肾 | 命门火衰 | 湿热下注 | 心脾受损 | | B | 内科学 |
13 | “壮火食气”的病理因素是指()。 | 肝郁不舒 | 心脾受损 | 湿热下注 | 恐惧伤肾 | | C | 内科学 |
14 | 阳痿肝肾阴伤,虚火旺动,治宜()。 | 滋补肝阴 | 滋补肾阴 | 滋补肝肾 | 滋阴降火 | | D | 内科学 |
15 | 患者梦中阳举,举则遗精,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哪一型阳痿? | 肝郁不舒 | 肝肾阴伤,虚火旺动 | 命门火衰 | 气血两虚,宗筋失养 | | B | 内科学 |
16 | 恐惧伤肾型阳痿治宜温肾宁神,还可配伍哪类药物? | 补益心脾 | 行气解郁 | 滋补肝肾 | 益气升阳 | | D | 内科学 |
17 | 患者阴痉痿软,阴囊湿痒臊臭,伴阴部坠胀疼痛,小便不畅,余沥不尽,治疗清热利湿,可配伍哪一类药物? | 疏肝理气 | 活血化瘀 | 补益心脾 | 益肾宁神 | | B | 内科学 |
18 | 患者因惊恐而致阳痿,伴心悸易惊,苔薄白,脉弦细,最佳选方为()。 | 归脾汤 | 逍遥散 | 大补元煎 | 右归丸 | | C | 内科学 |
19 | 郁病的主要病因是()。 | 外感六淫 | 饮食不节 | 房室失节 | 情志内伤 | | D | 内科学 |
20 | 遗精初起多见()。 | 虚证 | 虚实夹杂证 | 实证 | 热证 | | C | 内科学 |
21 | 关于溢精的论述,()是错误的。 | 属病理现象 | 每月遗精1至2次 | 属生理现象 | 无其他不适 | | A | 内科学 |
22 | 阳痿这一病名始见于哪本书籍? | 《素问》 | 《灵枢》 | 《景岳全书》 | 《明医杂著》 | | C | 内科学 |
23 | 命门火衰型阳痿,治疗除温肾壮阳外,应配合()治法。 | 补益心脾 | 滋肾填精 | 益肾宁神 | 疏肝解郁 | | B | 内科学 |
24 | 《素问》所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符合()型阳痿的治则。 | 肝郁不舒 | 命门火衰 | 心脾受损 | 湿热下注 | | D | 内科学 |
25 | 患者阴茎痿软,阴囊湿痒臊臭,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最佳选方为()。 | 龙胆泻肝汤 | 萆藓分清饮 | 黄连解毒汤 | 八正散 | | A | 内科学 |
26 | “梅核气”与“脏躁”最早记载于()。 | 《景岳全书》 | 《古今医案大全》 | 《金匮要略》 | 《临证指南医案》 | | C | 内科学 |
27 | 临床表现为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应辨证为()。 | 心脾两虚之郁病 | 脾血虚之虚劳 | 脾阳虚之虚劳 | 心血虚之虚劳 | | A | 内科学 |
28 | 郁病在调护方面应注意的主要因素是()。 | 情志因素 | 气候因素 | 饮食因素 | 睡眠状况 | | A | 内科学 |
29 | 滋水清肝饮治疗郁病的证型为()。 | 肝阴亏虚 | 气郁化火 | 痰气郁结 | 肝气郁结 | | A | 内科学 |
30 | 心阴亏虚之郁病出现心烦失眠,多梦遗精等症状时,治疗应首选()。 | 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 | 天王补心丹合滋水清肝饮 |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 天王补心丹合归脾汤 | | A | 内科学 |
31 | 治疗血证的良方犀角地黄汤首载于()。 | 《医学正传》 | 《诸病源候论》 | 《景岳全书》 | 《备急千金要方》 | | D | 内科学 |
32 | 咳血亦称()。 | 衄血 | 吐血 | 呕血 | 嗽血 | | D | 内科学 |
33 | 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有腹痛,为()。 | 脾胃虚寒 | 瘀血内结 | 肠道湿热 | 气虚不摄 | | C | 内科学 |
34 | 黄土汤治疗便血,其治法体现了()。 |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 理气和中,养血止血。 | 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 | A | 内科学 |
35 | 肝火上炎之鼻衄首选()。 | 龙胆泻肝汤 | 丹栀消遥散 | 清胃散 | 清肝饮 | | A | 内科学 |
36 | 郁病初起基本病变为()。 | 食滞 | 气郁 | 痰郁 | 血郁 | | B | 内科学 |
37 | 各证型郁证所共有的症状为()。 | 气郁症状 | 湿郁症状 | 痰湿症状 | 血郁症状 | | A | 内科学 |
38 | 郁证主要受累脏器是()。 | 心、肺、脾 | 心、肝、脾 | 肝、脾、肾 | 心、肝、肾 | | B | 内科学 |
39 | 下列()病证属郁证范畴。 | 虚火喉痹 | 噎膈 | 梅核气 | 癫病 | | C | 内科学 |
40 | 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名的医籍是()。 | 《丹溪心法》 | 《医学正传》 | 《金匮要略》 | 《景岳全书》 | | B | 内科学 |
41 | 证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证属()。 | 阴虚火旺之盗汗 | 肝阴亏虚之郁证 | 心阴亏虚之郁证 | 心血不足之盗汗 | | C | 内科学 |
42 | 尿血日久,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膝酸软,应当()。 | 补脾摄血 |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 滋阴降火 | 益气滋阴,固摄止血 | | B | 内科学 |
43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的治吐血要法中不包括()。 | 凉血 | 行血 | 补肝 | 降气 | | A | 内科学 |
44 | 阴虚火旺型紫斑当用()。 | 十灰散 | 知柏地黄丸 | 茜根散 | 归脾汤 | | C | 内科学 |
45 | 便血色红,伴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治法为()。 | 养血止血 | 凉血止血 | 固摄止血 | 益气摄血 | | D | 内科学 |
46 | 患者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脉细弱,苔薄白,宜用()。 | 桂枝汤 | 补中益气汤 | 玉屏风散 | 四君子汤, | | C | 内科学 |
47 | 肺卫不固型自汗治法是()。 | 补气升阳 | 祛风散邪 | 调和营卫 | 益气固表 | | D | 内科学 |
48 |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半身汗出,苔白,脉缓,当用()。 | 小柴胡汤 | 桂枝汤 | 玉屏风散 | 归脾汤 | | B | 内科学 |
49 | 营卫不和自汗,兼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者可用()。 | 大补黄芪汤 | 小建中汤 | 补中益气汤 | 黄芪建中汤 | | D | 内科学 |
50 | 阴虚火旺与心血不足汗出较多时均可加用()。 | 黄芪、防风 | 黄芩、黄柏 | 生地、当归 | 牡枥、浮小麦 | | D | 内科学 |
51 | “盗汗”首见于哪一部医籍? | 《金匮要略》 | 《笔花医镜》 | 《景岳全书》 | 《临证指南医案》 | | A | 内科学 |
52 | 玉女煎治疗鼻衄的证型为()。 | 热邪犯肺 | 胃热炽盛 | 肝火上炎 | 气血亏虚 | | B | 内科学 |
53 | 鼻燥衄血,口干咽燥,身热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数,证属()。 | 肝火克肺 | 阴虚火旺 | 热邪犯肺 | 肺气亏虚 | | C | 内科学 |
54 | 下面()不是吐血的特征。 | 血随呕吐而出 | 血呈泡沫状 | 可混有食物 | 多伴黑便 | | B | 内科学 |
55 | 胃热壅盛之吐血,当选用()。 | 清胃散 | 泻心汤合清胃散 | 玉女煎 | 泻心汤合十灰散 | | D | 内科学 |
56 | 吐血且出血量多,而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应选用()。 | 独参汤 | 归脾汤 | 四逆汤 | 理中汤 | | A | 内科学 |
57 | 小便赤黄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首选()。 | 归脾汤 | 泻心汤 | 小蓟饮子 | 六一散 | | C | 内科学 |
58 | 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黄,脉洪数。应选用()。 | 玉女煎 | 消渴方 | 六味地黄丸 | 金匮肾气丸 | | B | 内科学 |
59 | 下消的主症是()。 | 多饮 | 多尿 | 多食 | 消瘦 | | B | 内科学 |
60 | 一患者8年前患消渴,现症口渴引饮,能食便溏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脉细弱,治疗时首选()。 | 健脾丸 | 七味白术散 | 消渴方 | 金匮肾气丸 | | B | 内科学 |
61 | 阴阳两虚之消渴的治法为()。 | 益肾壮阳,补肾固摄 | 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 益肾泻火,补肾固摄 | 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 | D | 内科学 |
62 | 消渴与瘿病共有的症状为()。 | 情绪易激动 | 多饮、多尿、尿甜 | 多食,易饥 | 眼球突出 | | C | 内科学 |
63 | 消渴日久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 | 清热养阴,活血化瘀 | 活血化瘀,消散痈肿 | 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 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 | D | 内科学 |
64 | 最早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的医籍是()。 | 《内经》 | 《景岳全书》 | 《症因脉治》 | 《症治汇补》 | | C | 内科学 |
65 | 夜间发热,不欲近衣,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为()。 | 阴虚发热 | 阴虚火旺盗汗 | 血虚发热 | 心血不足盗汗 | | A | 内科学 |
66 | 最早提出甘温除热法的著作为()。 | 《内经》 | 《金匮要略》 | 《景岳全书》 | 《内外伤辨惑论》 | | B | 内科学 |
67 | 低热,每因生气后加重,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燥烦易怒,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 | 气虚发热 | 血瘀发热 | 湿郁发热 | 气郁发热 | | D | 内科学 |
68 | 邪热郁蒸汗出,湿邪偏重者可用()。 | 龙胆泻肝汤 | 当归六黄汤 | 四妙丸 | 五苓散 | | C | 内科学 |
69 | 《三因极—病证方论》又将盗汗称()。 | 脱汗 | 梦汗 | 夜汗 | 寝汗 | | D | 内科学 |
70 | 自汗,五心烦热,兼午后潮热,面色潮红,口渴,治法为()。 | 调和营卫 | 清肝泄热 | 养阴止汗 | 滋阴降火 | | D | 内科学 |
71 | 《内经》中认为消渴的主要病机为()。 | 内热 | 阴虚 | 肝火 | 阳虚 | | A | 内科学 |
72 | 消渴之名首见于()。 | 《难经》 | 《素问》 | 《金匮要略》 | 《诸病源候论》 | | B | 内科学 |
73 | 以多食为主症之消渴,治疗时首选()。 | 玉女煎 | 消渴方 | 清胃散 | 白虎汤 | | A | 内科学 |
74 | 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为()。 | 补中益气汤 | 四君子汤 | 四逆汤 | 归脾汤 | | A | 内科学 |
75 | 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 | 阴消阳长 | 重阴必阳 | 阴长阳消 | 重阳必阴 | 由阳转阴 | A | 中医基础学 |
76 | 阴中求阳的适应证是 | 阴虚 | 阳虚 | 阴盛 | 阳盛 | 阴阳两虚 | B | 中医基础学 |
77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于治疗的是 | 阴胜则寒之证 | 阴虚则热之证 | 阴盛伤阳之证 | 阴损及阳之证 | 阳损及阴之证 | B | 中医基础学 |
78 | 木的“所不胜”是 | 水 | 火 | 土 | 金 | 以上都不是 | D | 中医基础学 |
79 |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法 | 取象比类法 | 推演络绎法 | 以表知里法 | 试探法 | 反证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80 |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 相生 | 相克 | 相乘 | 相侮 | 制化 | E | 中医基础学 |
81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 木疏土 | 木克土 | 木乘土 | 木侮土 | 土侮木 | C | 中医基础学 |
82 | 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 脾病及肺 | 脾病及肾 | 肝病及肾 | 肝病及心 | 肺病及肾 | C | 中医基础学 |
83 | 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 培土生金 | 佐金平木 | 泻南补北 | 抑木扶土 | 培土制水 | A | 中医基础学 |
84 |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 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 心阴虚而心阳亢 | 肾阴虚而心火旺 | 肾阴虚而所阳亢 | 肾阳虚而心火越 | C | 中医基础学 |
85 | 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 | 制化 | 我生 | 克我 | 我克 | 生我 | A | 中医基础学 |
86 | 下列各项中,属于相乘传变的是 | 肺病及肾 | 肺病及心 | 心病及肝 | 肝病及肾 | 脾病及肾 | E | 中医基础学 |
87 | 下列各项中,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 脾病及肾 | 肝病及肾 | 肺病及心 | 心病及肝 | 肺病及肾 | E | 中医基础学 |
88 | 下列各项中,属于疾病传变较轻的是 | 肺病及肾 | 肝病及肾 | 肺病及心 | 心病及肝 | 脾病及肾 | A | 中医基础学 |
89 | 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 阴阳的运动 | 阴阳的交感 | 阴阳的制约 | 阴阳的互根 | 阴阳的平衡 | B | 中医基础学 |
90 | 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 阴阳的运动 | 阴阳的交感 | 阴阳的制约 | 阴阳的互根 | 阴阳的平衡 | A | 中医基础学 |
91 | 下午被称为 | 阳中之阴 | 阳中之阳 | 阴中之阴 | 阴中之阳 | 阴中之至阴 | A | 中医基础学 |
92 | 上述选项可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 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 动极者,镇之以静 | 阴在内,阳之守也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C | 中医基础学 |
93 | 上述选项可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 | 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 动极者,镇之以静 | 阴在内,阳之守也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B | 中医基础学 |
94 | 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 心 | 肺 | 脾 | 肝 | 肾 | A | 中医基础学 |
95 | 一年季节中,“长夏”所属的是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C | 中医基础学 |
96 | 按五行属性分类,五化中属土者是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C | 中医基础学 |
97 | 火的特性是 | 曲直 | 稼穑 | 从革 | 炎上 | 润下 | D | 中医基础学 |
98 | 五行中火的“所胜”是 | 水 | 木 | 土 | 金 | 火 | D | 中医基础学 |
99 | 下列关于五行生克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木为水之子 | 火为土之母 | 水为火之所不胜 | 金为木之所胜 | 木为土之所不胜 | D | 中医基础学 |
100 | 下列关于五行生克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木为土之所胜 | 木为水之子 | 火为土之子 | 水为火之所胜 | 金为木之所胜 | B | 中医基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