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estion A B C D E Answer Category
1 下列哪项是火邪、燥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耗气 上炎 伤津 动血 生风 C 中医基础学
2 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 传染性强 特异性强 症状相似 气候反常 发病急骤 D 中医基础学
3 七情刺激,易导致心气涣散的是 A 中医基础学
4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肝气 脾阳 肾精 肺津 心神 E 中医基础学
5 “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饮 致病广泛 病势缠绵 阻滞气机 阻碍气血 损伤阳气 A 中医基础学
6 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寒凝 气虚 气滞 血热 湿热 C 中医基础学
7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属于发病学说的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复发 C 中医基础学
8 首先提出“合病与并病”之说的著作是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中藏经》 《诸病源候论》 B 中医基础学
9 下列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气候因素 地域因素 生活环境 工作场所 外界精神刺激 E 中医基础学
10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 阴阳两大类 三因学说 千般痰难,不越三条 “戾气”说 “六气致病”说 A 中医基础学
11 张仲景将病因归类,提出 阴阳两大类 三因学说 千般痰难,不越三条 “戾气”说 “六气致病”说 C 中医基础学
12 易于阻滞气机的邪气是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C 中医基础学
13 易于耗气的邪气是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E 中医基础学
14 “伤寒”是指 寒邪伤于脏腑 寒邪伤于肌表 寒邪伤于筋脉 寒邪入于血分 寒邪伤于关节 B 中医基础学
15 “中寒”是指 寒邪伤于脏腑 寒邪伤于肌表 寒邪伤于筋脉 寒邪入于血分 寒邪伤于关节 A 中医基础学
16 导致四肢抽搐的病因是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A 中医基础学
17 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出血量多 出血不畅 出血夹有血块 出血伴有疼痛 出血量少 C 中医基础学
18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致病广泛 变化多端 扰乱神明 局部刺痛 多滑腻苔 D 中医基础学
19 下列关于劳逸损伤与疾病发生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思伤心 久行伤筋 D 中医基础学
20 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 邪气盛衰 正气强弱 邪侵部位 体质因素 正邪斗争的胜负 E 中医基础学
21 可以说明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的是 邪正相搏 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脏腑功能失调 津液代谢失调 A 中医基础学
22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邪气盛 正气虚 阴阳失调 寒热偏胜 邪正盛衰 B 中医基础学
23 过度恐惧可导致的是 气上 气下 气结 气消 气乱 B 中医基础学
24 患者因受精神刺激突发二便失禁,遗精。其病机是 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E 中医基础学
25 患者因受精神刺激而气逆喘息,面红耳赤,呕血,昏厥猝倒。其病机是 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A 中医基础学
26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 A 中医基础学
27 《素问·调经论》说“血不足”,则 E 中医基础学
28 过思则 伤心 伤肝 伤肾 伤脾 伤肺 D 中医基础学
29 过喜则 伤心 伤肝 伤肾 伤脾 伤肺 A 中医基础学
30 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是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过饱 饮食偏嗜 饮食过饥 D 中医基础学
31 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多由于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过饱 饮食偏嗜 饮食过饥 E 中医基础学
32 房劳过度易出现 心血亏虚 气少力衰 四肢困倦 遗精早泄 脘闷腹胀 D 中医基础学
33 导致大便不爽的病因是(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邪 C 中医基础学
34 燥邪的性质是 开泄 收引 干滞 生风 重浊 C 中医基础学
35 湿邪的性质是 开泄 收引 干滞 生风 重浊 E 中医基础学
36 六淫邪气中,最容易伤肺的是 D 中医基础学
37 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 C 中医基础学
38 过度思虑可导致的是 气上 气下 气结 气消 气乱 C 中医基础学
39 小儿发育迟缓,骨骼不坚的主要病机是 肾精亏虚 肾阴不足 肾阳亏虚 脾气虚弱 肝血不足 A 中医基础学
40 气喘不得平卧,心悸,颈脉动,称之为 寒饮射肺 水气凌心 肺失肃降 心血瘀阻 心不藏神 B 中医基础学
41 可以高度概括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基本病机是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脏腑功能失调 津液失常 B 中医基础学
42 形成虚实错杂的病机是 邪盛正衰 邪盛正未衰 正虚邪不盛 邪去正衰 正胜邪退 A 中医基础学
43 形成虚证的病机是 邪盛正衰 邪盛正未衰 正虚邪不盛 正虚邪恋 正胜邪退 C 中医基础学
44 阳盛格阴的本质是 虚寒证 实寒证 虚热证 实热证 虚证 D 中医基础学
4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形成阴偏胜的原因 感受寒邪 感受湿邪 过食生冷 劳倦内伤 感受寒湿之邪 D 中医基础学
46 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阴虚而阳相对亢盛 阴虚而导致阳气无以化生 阴寒病证转阳热病证 感受寒邪伤阳气 感受热邪伤阴津 B 中医基础学
47 下列不属于阳偏衰的病因是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劳倦内伤 久病伤正 热病后期正气大伤 E 中医基础学
48 因虚致实,是指在正虚基础上又导致 正气更加虚弱 病理产物形成 病情迁延不愈 邪正斗争趋剧 实邪更为亢盛 B 中医基础学
49 劳神气结易出现 心血亏虚 气少力衰 四肢困倦 遗精早泄 脘闷腹胀 E 中医基础学
50 引起阳偏胜的机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阳邪人侵,内合人身之阳 气郁化火 五志化火,耗伤阴血 感受阴邪,从阳化热 血瘀、食积化热化火 C 中医基础学
51 卫气虚弱,与下列哪一项关系最密切 肺气虚 脾气虚 心气虚 肾气虚 肝气虚 A 中医基础学
52 阴阳互损最易发生在何脏 E 中医基础学
53 形体消瘦、便溏、舌红少苔,多见于 心阴虚 肝阴虚 脾阴虚 肺阴虚 肾阴虚 C 中医基础学
54 肝火上炎和肝阳上亢都可以出现 胸胁刺痛 急躁易怒 两目干涩 肢体震颤 腰酸 B 中医基础学
55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理论依据是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津能载气 面能载气 津血同源 C 中医基础学
56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久卧伤 A 中医基础学
57 下列关于实的叙述,错误的是 外感邪盛 肌肤经络闭塞 气机升降失调 脏腑功能亢进 气血壅滞瘀结 C 中医基础学
58 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其病机是 阴阳偏盛 阳偏衰 阴阳格拒 阴阳互损 阴阳离决 C 中医基础学
59 虚的病机概念主要是指 卫气不固 正气虚损 脏腑功能低下 气血生化不足 气化无力 B 中医基础学
60 导致虚热证的病理变化是 阳偏衰 阴偏衰 阳偏盛 阴偏盛 阳盛格阴 B 中医基础学
61 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实热 实寒 虚热 虚寒 真寒假热 C 中医基础学
62 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实热 实寒 虚热 虚寒 真寒假热 B 中医基础学
63 患者身患外感实热病证,兼喘喝,气不能接续,甚则心悸气短。其病机是 实中夹虚 虚中夹实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因虚致实 B 中医基础学
64 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手足厥冷。属于 阳损及阴 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 阴损及阳 阴阳脱失 B 中医基础学
65 在一定条件下,“五志过极”和“五气”皆可化 湿 E 中医基础学
66 心烦失眠,小便短赤灼痛,舌红,其病机在于 心肝火旺 心肾不交 膀胱湿热 心火下移小肠 膀胱湿热 D 中医基础学
67 牙龈红肿、口臭,多见于 心火上炎 肺热灼盛 肝火上炎 胃火上冲 胆经郁热 D 中医基础学
68 患者久病,纳少,乏力,腹胀但时有减缓,腹痛喜按,舌胖嫩而苔润,脉细弱无力。其病机是 真实假虚 真实病证 真虚假实 真虚病证 虚中夹实证 C 中医基础学
69 患者胃肠热盛,大便秘结,腹满硬痛而拒按,潮热,神昏谵语,但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委顿。其病机是 虚中夹实 真实假虚 由实转虚 真虚假实 实中夹虚 B 中医基础学
70 脉流薄疾,其病机在于 心火旺 肺热炽盛 肝火上炎 脾不统血 血瘀 A 中医基础学
71 产后大出血,继则冷汗淋漓,甚则晕厥,其病机是 气滞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气血失和 C 中医基础学
72 血虚与哪两脏关系最密切 心肝 肝肾 肺肾 肺脾 心脾 A 中医基础学
73 五脏病机相互影响,思虑过度主要影响哪两脏 心肝 肝肾 肺肾 肺脾 心脾 E 中医基础学
74 气逆最常见于哪个脏腑 小肠 B 中医基础学
75 气机郁滞多见于哪个脏腑 小肠 B 中医基础学
76 养生首见于 《黄帝内经》 《庄子·内篇》 《类经》 《摄生消息论》 《寿世保元》 B 中医基础学
77 肾藏(),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 D 中医基础学
78 以形神合一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原则是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保精护肾 调养脾胃 既病防变 B 中医基础学
79 以固护后天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原则是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保精护肾 调养脾胃 既病防变 D 中医基础学
80 中医学认为人类寿命的自然限度是 80岁 90岁 100岁 110岁 120岁 E 中医基础学
81 患者久病,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白,蜷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小腿浮肿,按之凹陷如泥,舌淡,脉迟。其病机是 阳气亡失 阳盛格阴 阳损及阴 阳气偏衰 阳盛耗阴 D 中医基础学
82 患者男,40岁。高血压病史,现症眩晕耳鸣,面红头胀,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或性欲亢进,舌红,脉沉弦细。其病机是 阴虚内热 阴损及阳 阴虚阳亢 阳损及阴 阴虚火旺 C 中医基础学
83 患者年高体衰,病属虚寒,久卧不起。晨起面色泛红,烦热不宁,语言增多,口渴,舌淡,脉大而无根。其病机是 阴盛格阳 阳虚阴盛 阳损及阴 阳气亡失 阴阳离决 A 中医基础学
84 患者急性发病,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舌苔黄。其病机是 阳盛格阴 阳损及阴 阳热偏盛 阳盛伤阴 阴盛格阳 C 中医基础学
85 患者男,56岁。因情急恼怒突发头痛胀痛,昏厥仆倒,呕血,不省人事,肢体强痉,舌红苔黄,脉弦。其病机是 气郁 气逆 气脱 气陷 气结 B 中医基础学
86 肝病日久,两胁胀满疼痛,并见舌质瘀斑、瘀点,其病机是 气滞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气血失和 A 中医基础学
87 “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出自 《医学源流论·防微论》 《医学心悟》 《金匮要略》 《素问·玉机真脏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 B 中医基础学
88 关于既病防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防止疾病发展 防止病邪侵害 防止疾病传变 D 中医基础学
89 用下列哪种药物可预防菌痢 贯众 板蓝根 大青叶 茵陈 马齿苋 E 中医基础学
90 用下列哪种药物可预防肝炎 贯众 板蓝根 大青叶 茵陈 马齿苋 D 中医基础学
91 导致食复的原因不包括 多食 强食 不注意“忌口” 滥服补剂 不注重饮食卫生 D 中医基础学
92 以下哪种疾病多在气候转变或寒冬复发 失眠 脏躁 哮病 某些月经不调 癫狂 C 中医基础学
93 防止食复不包括 饮食宜有营养 饮食应清淡 饮食宜易消化 伙食宜以温热性食物为主 饮食应注意护养胃气 D 中医基础学
94 下列哪项不属于病后防复的内容 防止复感新邪 截断病传途径 防止劳复 防止药复 防止食复 B 中医基础学
95 以固护先天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原则是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保精护肾 调养脾胃 既病防变 C 中医基础学
96 以天人相应为理论基础的养生原则是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保精护肾 调养脾胃 既病防变 A 中医基础学
97 不属于调摄情绪法的是哪一项 节制法 疏泄法 转移法 清静养神 情志制约法 D 中医基础学
98 按照“穿着衣服必须不失四时之节”的原则,早春宜 减裤不减衣 减衣不减裤 减衣减裤 加衣加裤 加衣减裤 B 中医基础学
99 体胖之人,饮食宜 清淡 多食甘润生津之品 多食辛辣燥烈之品 多食碱性食物 多食酸性食品 A 中医基础学
100 《饮膳正要》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以凉之。” C 中医基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