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是 | 李东垣 | 危亦林 | 吴鞠通 | 汪宏 | 张仲景 | B | 中医基础学 |
2 | 可用“离、合、出、A入”概括其循行分布特点的是 | 十五别络 | 十二经别 | 十二经筋 | 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 | B | 中医基础学 |
3 | 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 先治其标 | 先治其本 | 标本兼治 | 虚则补之 | 以上皆不是 | C | 中医基础学 |
4 |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 发病急 | 病势重 | 症状相似 | 传染性强 | 老少皆能致病 | D | 中医基础学 |
5 | 下列哪一项属于肝脏病理中的虚者: | 肝气郁结 | 肝火上炎 | 肝阳上亢 | 肝胆湿热 | 肝郁气滞 | C | 中医基础学 |
6 | 充养脑髓、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 精 | 气 | 血 | 津 | 液 | E | 中医基础学 |
7 |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 | 阴阳对立 | 阴阳偏盛 | 阴精和阳气的生理关系 | 阴精和阳气的病理关系 | 阴阳各自的生理关系 | C | 中医基础学 |
8 | 《素问·举痛论》指出:气泄的病因是: | 恐 | 悲 | 惊 | 劳 | 炅 | E | 中医基础学 |
9 | 据《素问·咳论》冬季肺受病,是从何脏传来? | 心 | 肺 | 肝 | 脾 | 肾 | E | 中医基础学 |
10 | 《素问·痹论》湿邪引起的痹证是: | 行痹 | 筋痹 | 痛痹 | 骨痹 | 着痹 | E | 中医基础学 |
11 | 哪项治法属反治: | 散者收之 | 劳者温之 | 甚者从之 | 客者除之 | 坚者削之 | C | 中医基础学 |
12 |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肺的应时常脉是: | 规 | 矩 | 代 | 衡 | 权 | D | 中医基础学 |
13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诊法纲领是: | 审机求属 | 望闻问切 | 五决为纪 | 辨标本 | 先别阴阳 | E | 中医基础学 |
14 |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是: | 五脏气充 | 天癸形成 | 水谷摄入 | 肾气充盛 | 三焦气化 | D | 中医基础学 |
15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观点是: | 春夏顺其生,秋冬顺其藏 | 阳为阴根 | 春阳外盛 | 应养内虚阳 | 顺其气 | A | 中医基础学 |
16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的治法: | 发之 | 扬之 | 掣引之 | 补之以味 | 温之以气 | D | 中医基础学 |
17 |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作者是: | 王冰 | 杨上善 | 张景岳 | 全元起 | 高士宗 | A | 中医基础学 |
18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厚的性能是: | 宣散 | 通 | 呕 | 发泄 | 发热 | E | 中医基础学 |
19 | 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论述,十一藏的功能取决于何藏? | 肝 | 心 | 脾 | 肾 | 胆 | E | 中医基础学 |
20 | 下列除哪项外,反映了《素问·五藏别论》“魄门亦为五藏使”的含义: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心神的主宰。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胃气的下降。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肺气的宣降。 |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肾气的固摄。 | C | 中医基础学 |
21 | 《素问·经脉别论》“府精神明,留于四脏”之“四脏”是指: | 心肺肝脾 | 心肺肝肾 | 心肝脾肾 | 心肺脾肾 | 脾肺肝肾 | C | 中医基础学 |
22 |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时间是: | 子时 | 寅时 | 午时 | 酉时 | 亥时 | A | 中医基础学 |
23 | “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 气能生血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血能载气 | 血能生气 | A | 中医基础学 |
24 | 气的生理功能有 | 推动作用 | 温煦作用 | 防御作用 | 固摄作用 | 气化作用 | A | 中医基础学 |
25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 外感性 | 季节性 | 地区性 | 相兼性 | 转化性 | B | 中医基础学 |
26 |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黏滞 | 凝滞 | 收引 | 趋下 | 重浊 | A | 中医基础学 |
27 | 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 六淫 | 七情 | 疠气 | 药邪 | 医过 | A | 中医基础学 |
28 |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轻扬开泄 | 善行数变 | 主动 | 易耗气伤津 | 为百病之长 | A | 中医基础学 |
29 | 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转化性 | 地区性 | A | 中医基础学 |
30 | 正气是指 | 人体的机能活动 | 抗邪能力 | 驱邪外出的能力 | 康复能力 |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 A | 中医基础学 |
31 | 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 复感新邪 | 食复 | 劳复 | 药复 | 伏邪 | A | 中医基础学 |
32 | 虚证临床可见到 | 五心烦热 | 脉实有力 | 久病消耗精气 | 畏寒肢冷 | 食积不化 | A | 中医基础学 |
33 | 《素问·生气通天论》“首如裹”的病因: | 寒 | 火 | 暑 | 湿 | 气 | D | 中医基础学 |
34 | 《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劳则张,精厥的病机是: | 煎厥 | 大厥 | 薄厥 | 气厥 | 寒厥 | A | 中医基础学 |
35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消长平衡 | 阴阳相互转化 | 阴阳偏盛偏衰 | A | 中医基础学 |
36 |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A | 中医基础学 |
37 |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 肺 | 脾 | 肾 | 三焦 | 膀胱 | B | 中医基础学 |
38 |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A | 中医基础学 |
39 | 红绛舌,常见于 | 里实热证 | 阴虚火旺证 | 气虚血瘀证 | 痰瘀内阻证 | 食滞气郁证 | A | 中医基础学 |
40 | 望舌时应注意 | 光线 | 染苔 | 伸舌姿势 | 年龄体质 | 禀赋 | A | 中医基础学 |
41 | 腻苔主病为 | 湿浊 | 痰饮 | 食积 | 胃气虚 | 邪热有余 | A | 中医基础学 |
42 | 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 弦脉 | 紧脉 | 缓脉 | 代脉 | 迟脉 | B | 中医基础学 |
43 | 四气的临床意义 | 根据病证的寒热择药 | 根据病证寒热程度择药 | 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 | 真寒假热者,治以热药 | 真热假寒者,治以寒药 | A | 中医基础学 |
44 | 入心经清心火宜选 | 淡竹叶 | 黄连 | 栀子 | 黄芩 | 青蒿 | B | 中医基础学 |
45 | 既能平肝阳又能息肝风的药物是 | 珍珠 | 钩藤 | 天麻 | 全蝎 | 蚯蚓 | A | 中医基础学 |
46 |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 | 配伍禁忌 | 病证用药禁忌 | 妊娠用药禁忌 | 饮食禁忌 | 十八反 | A | 中医基础学 |
47 | 长于清泄肺热的药物是 | 黄芩 | 黄连 | 地骨皮 | 石膏 | 桑白皮 | B | 中医基础学 |
48 | 苦杏仁、桃仁的共同功效是 | 活血化瘀 | 止咳平喘 | 宣肺利水 | 润肠通便 | 消痈排脓 | A | 中医基础学 |
49 | 实证临床可见到 | 二便不通 | 脉实有力 | 瘀血内阻 | 心悸气粗 | 水湿泛滥 | B | 中医基础学 |
50 | “因人制宜”主要根据病人的什么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 饮食偏嗜 | 性别 | 劳逸损伤 | 年龄 | 体质 | A | 中医基础学 |
51 | “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 夏季慎用温热 | 冬季慎用寒凉 | 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 秋季外感宜辛温发散 | 冬季宜食热性食物 | C | 中医基础学 |
52 |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 辨证求因 | 因时制宜 | 未病先防 | 既病防变 | 审因论治 | C | 中医基础学 |
53 | 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 治病求本 | 急则治其标 | 调摄精神 | 加强锻炼 | 先安未受邪之地 | C | 中医基础学 |
54 |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 五色鲜明 | 夏季稍黄 | 红黄隐隐 | 明润含蓄 | 秋季稍白 | A | 中医基础学 |
55 | 凡服用解表剂后宜 | 宜大汗 | 宜避风寒 | 宜无汗 | 宜微汗 | 宜增加衣被 | D | 中医基础学 |
56 | 逍遥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肝郁 | 血瘀 | 血虚 | 血热 | 脾弱 | A | 中医基础学 |
57 | 白虎汤用于以下病证 | 壮热而赤 | 烦渴引饮 | 汗出恶热 | 喘咳 | 脉洪大有力 | A | 中医基础学 |
58 | 以六一散以基础方加味组成的方剂是 | 益元散 | 碧玉散 | 鸡苏散 | 鸡鸣散 | 清暑益气汤 | A | 中医基础学 |
59 | 阳和汤中用麻黄之目的在于 | 辛温达卫、宣通经络 | 引阳气、开寒结 | 宣肺平喘 | 发越阳气 | 利水消肿 | A | 中医基础学 |
60 |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共有的药物是 | 人参 | 白术 | 茯苓 | 炙甘草 | 干姜 | A | 中医基础学 |
61 | 凉开三宝指的是 | 紫雪 | 安宫牛黄丸 | 朱砂安神丸 | 至宝丹 | 紫金锭 | A | 中医基础学 |
62 | 下列哪些是滚痰丸的组成药物 | 大黄 | 半夏 | 黄芩 | 礞石 | 沉香 | A | 中医基础学 |
63 | 下面哪些属于“八法”内容 | 消法 | 和法 | 吐法 | 散法 | 补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64 | 保和丸的主治是 | 肉食之积 | 米食之积 | 酒食之积 | 面食之积 | 一切食积 | A | 中医基础学 |
65 | 甘草功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可用于解下列哪些毒 | 痈肿疮毒 | 水火烫伤毒 | 农药中毒 | 食物中毒 | 药物中毒 | A | 中医基础学 |
66 | 下列哪些药物能治肠燥便秘 | 火麻仁 | 郁李仁 | 桃仁 | 杏仁 | 芒硝 | A | 中医基础学 |
67 | 利水渗湿药适应的病证是 | 淋证 | 痰饮证 | 水肿证 | 小便不利 | 黄疸 | A | 中医基础学 |
68 | 下列哪些药物具有安胎作用 | 砂仁 | 黄芩 | 杜仲 | 菟丝子 | 桑寄生 | C | 中医基础学 |
69 | 平肝明目,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宜选 | 白芷 | 荆芥 | 桑叶 | 葛根 | 菊花 | A | 中医基础学 |
70 |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有(应为组成没有) | 薄荷 | 麻黄 | 杏仁 | 桂枝 | 甘草 | A | 中医基础学 |
71 | 有固定名称和固定位置的是 | 奇穴 | 阿是穴 | 募穴 | 十四经穴 | 交会穴 | B | 中医基础学 |
72 | 足阳明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 | 耳 | 胃 | 心 | 口 | 鼻 | A | 中医基础学 |
73 | 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有 | 咽喉 | 舌 | 鼻 | 目 | 耳 | A | 中医基础学 |
74 |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包括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简便定位法 | 解剖定位法 | 横指同身寸 | A | 中医基础学 |
75 | 行毫针针刺时的进针手法有 | 单手进针法 | 指切进针法 | 舒张进针法 | 提捏进针法 | 夹持进针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76 | 针刺时出现的异常情况包括 | 晕针 | 滞针 | 弯针 | 断针 | 血肿 | A | 中医基础学 |
77 | 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 | 耳 | 口 | 鼻 | 目 | 齿 | A | 中医基础学 |
78 | 灸法的作用有 | 温经散寒 | 扶阳固脱 | 消淤散结 | 防病保健 | 调节阴阳 | A | 中医基础学 |
79 | 针刺基本手法有 | 提插法 | 仰卧法 | 捻转法 | 震颤法 | 迎随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80 | 拔罐法的作用有 | 通经活络 | 行气活血 | 消肿止痛 | 祛风散寒 | 清热泻火 | A | 中医基础学 |
81 | 白虎汤的组成 | 石膏 | 知母 | 甘草 | 滑石 | 粳米 | A | 中医基础学 |
82 | 内服驱虫剂的注意事项 | 空腹服药,忌食油腻 | 注意有毒药物的剂量 | 年老体弱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 药后应注意调理脾胃 | 多用丸剂,不用煎剂 | A | 中医基础学 |
83 | 手三阴经是指 | 手太阴肺经 | 足厥阴肝经 | 手少阴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A | 中医基础学 |
84 | 下列针灸治疗体现循经取穴的是 | 肚腹三里留 | 头项寻列缺 | 面口合谷收 | 多汗取复溜 | 乳少取少泽 | A | 中医基础学 |
85 | 经络的作用是 | 联系脏腑 | 运行气血 | 屈伸关节 | 抗御病邪 | 保卫机体 | B | 中医基础学 |
86 | 腧穴的分类有 | 交会穴 | 经穴 | 奇穴 | 特定穴 | 阿是穴 | A | 中医基础学 |
87 | “养肺”必须注重“宣降”特性,须在辨证施补基础上选用适应其性的 | 辛味发散药 | 下行通降药 | 甘淡渗湿药 | 辛热温阳药 | 活血化瘀药 | C | 中医基础学 |
88 | 构成维持生命活力,支配生命运动的重要物质 | 脾胃 | 肾 | 精 | 气 | 神 | A | 中医基础学 |
89 | 调节情志的主要方法有 | 清静法 | 陶冶法 | 制约法 | 宣泄法 | 药食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90 | 传统健身运动的运用原则应遵循 | 因人而异 | 因时制宜 | 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一步到位 | A | 中医基础学 |
91 | 食物的性味,古代简称为()等 | 食气 | 食性 | 食味 | 食用 | 食疗 | A | 中医基础学 |
92 | 临床上常用利水消肿的食品有 | 赤小豆 | 冬瓜 | 薏苡仁 | 芝麻 | 羊肉 | A | 中医基础学 |
93 | 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才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补益作用,五味是指 | 辛 | 甘 | 酸 | 苦 | 咸 | A | 中医基础学 |
94 | 扶正药物的类别有 | 补气类 | 养血类 | 助寒类 | 助阳类 | 滋阴类 | A | 中医基础学 |
95 | 扶正药物的应用原则有 | 适时用药 | 因人用药 | 最重脾胃 | 宜偏宜过 | 忌偏忌滥 | A | 中医基础学 |
96 | 保健灸常用的强壮穴位有 | 足三里 | 神阙 | 曲池 | 关元 | 涌泉 | B | 中医基础学 |
97 | 拔罐的方法有 | 留罐法 | 走罐法 | 闪罐法 | 刺血拔罐法 | 留针拔罐法 | A | 中医基础学 |
98 | 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 冲脉 | 带脉 | 任脉 | 阴维脉 | 督脉 | A | 中医基础学 |
99 | 行艾灸的禁忌有 | 实热证 | 阴虚发热者 | 孕妇的腹部 | 寒湿痹痛 | 痛经 | A | 中医基础学 |
100 | 可用于耳穴埋籽的材料有 | 王不留行籽 | 油菜籽 | 小米 | 绿豆 | 磁珠 | A | 中医基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