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哮病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痰稀肢冷,当标本同治,宜 | 苏子降气汤 | 紫金丹 | 三子养亲汤 | 六君子汤 | | B | 外科学 |
2 | 咳声重浊、喉痒、恶寒发热、无汗脉紧者,宜用 | 桑菊饮 | 三拗汤合止嗽散 | 桑杏汤 | 清金化痰汤 | | B | 外科学 |
3 | 咳痰不爽,色黄而粘,咽痛,恶寒身热,口渴,脉浮数者,宜用 | 桑菊饮 | 清金化痰汤 | 泻白散 | 银翘散 | | A | 外科学 |
4 | 喉痒干咳,无痰或少痰,唇鼻干燥,微寒,脉浮,治宜 |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 | | C | 外科学 |
5 | 患者晨咳甚,痰多成块,胸闷,痰出则减,伴痞满,苔白腻,方用 | 苏子降气汤 |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 清金化痰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 B | 外科学 |
6 | 患者咳嗽气急,痰多而黄粘,面赤口干,苔薄黄腻,脉滑数,方用 | 沙参麦冬汤 | 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 清金化痰汤 | 桑菊饮 | | C | 外科学 |
7 | 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是 | 痰阻气闭 | 痰饮上犯 | 饮邪泛滥 | 肺气上逆 | | A | 外科学 |
8 | 患者喘息气促,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苔白脉浮,方用 | 小青龙汤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 麻黄汤 | 麻杏石甘汤 | 张口抬肩 | C | 外科学 |
9 | 患者喘咳气涌,痰多色黄,伴烦热汗出,苔黄脉数。方用 | 麻杏石甘汤 |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 桑白皮汤 | 涤痰汤 | | C | 外科学 |
10 | 患者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粘腻色白,苔厚腻脉滑,治宜 | 化痰降逆 | 温肺化痰 | 利气豁痰 | 清热化痰 | | C | 外科学 |
11 |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自汗恶风,易感冒,脉软弱,方用 | 生脉散 |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 补中益气汤 | 八珍汤 | | B | 外科学 |
12 | 实喘肝气乘肺症见呼吸短促,息粗气憋,咽中如窒者,方用 | 旋复代赭汤 | 半夏厚朴汤 | 五磨饮子 | 六磨汤 | | C | 外科学 |
13 | 喘脱宜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用 | ·参蛤散 | 生脉散 | 七味都气丸 | 参附汤合黑锡丹 | | D | 外科学 |
14 | 虚喘肾气虚兼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满闷,苔腻,属()证。 | 本虚标实 | 虚实挟杂 | 上热下寒 | 上实下虚 | | D | 外科学 |
15 | 饮凌心肺型喘病的治法是 | 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 温阳化饮,补肺平喘 | 利水消肿,泻肺平喘 | 化饮降逆,泻肺平喘 | | D | 外科学 |
16 | 肝气乘肺型喘病的治法是 | 舒肝利肺 | 清肝降气 | 开郁降气 | 开郁平喘 | | A | 外科学 |
17 | 清泄痰热法可适用于 | 痰热遏肺型喘病 | 热哮证 | 痰热郁肺型咳嗽 | 痰热郁肺型肺胀 | | C | 外科学 |
18 | 发作期热哮方用 | 定喘汤 | 紫金丹 | 苏子降气汤 | 麻杏石甘汤 | | A | 外科学 |
19 | 哮病发作时,寒热不著,但哮鸣喘咳甚剧,痰多难出,苔厚脉滑,宜用 | 半夏厚朴汤 | 三子养亲汤加减 | 加味平胃散 | 苏子降气汤 | | B | 外科学 |
20 | 哮病缓解期,肺虚者首选 | 六君子汤 | 补肺汤 | 参蛤散 | 玉屏风散 | | D | 外科学 |
21 | 哮病缓解期,脾虚者首选 | 六君子汤 | 参苓白术散 | 归脾汤 | 十全大补汤 | | A | 外科学 |
22 | 喘病的基本病机是 | 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 | 痰浊不化,气机壅滞 | | | | A | 外科学 |
23 | 喘病的严重阶段,肺肾虚极,孤阳欲脱,出现面唇爪甲青紫,大汗,称为 | 喘脱 | 阳脱 | 汗脱 | 气脱 | | A | 外科学 |
24 | 患者咳逆喘满不得卧,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舌苔白滑,脉浮紧,证属 | 外寒内饮型肺胀 | 风寒闭肺型喘病 | 风寒袭肺型肺胀 | 寒哮 | | A | 外科学 |
25 | 咳逆喘息气粗,痰黄,胸满烦燥,溲黄口渴,苔黄腻,脉滑数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越婢加半夏汤 | 麻杏石甘汤 | 白虎加苍术汤 | | B | 外科学 |
26 | 患者面浮,下肢肿,脘痞腹胀,心悸,喘咳不能平卧,面唇青紫,苔白滑,脉结代,治法宜 |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 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 温阳化饮利水 | 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 | C | 外科学 |
27 | 首次列有肺痈病名的著作是 | 《内经》 | 《诸病源候论》 | 《金匮要略》 | 《备急千金要方》 | | C | 外科学 |
28 | 苇茎汤是治肺痈的要方,出自 | 《金匮要略》 | 《备急千金要方》 | 《十药神书》 | 《医宗金鉴》 | | B | 外科学 |
29 | 肺痈初期主要症状是 | 发热恶寒 | 壮热振寒 | 咳吐黄绿痰 | 咳痰如米粥 | | A | 外科学 |
30 | 肺痈的病理病机是 | 痰热互结于胸 | 痰热蕴结于肺 | 气滞血瘀于肺 | 痰热与血瘀互结于肺 | | D | 外科学 |
31 | 肺痈初期的治法是 | 清热肃肺 | 清热解毒 | 清肺散邪 | 疏风散热 | | C | 外科学 |
32 | 肺痈的病理性质是 | 实证热证 | 虚证热证 | 本虚标实证 | 寒热错杂证 | | A | 外科学 |
33 | 患者发热微恶寒,咯粘液脓性痰,胸痛呼吸不利,诊为肺痈初期,方用 | 银翘散 | 千金苇茎汤 | 如金解毒散 | 加味桔梗汤 | | A | 外科学 |
34 | 首载肺胀病名的医著是 | 《内经》 | 《金匮要略》 | 《丹溪心法》 | 《诸病源候论》 | | A | 外科学 |
35 | 肺胀的病理性质属 | 上盛下虚 | 表实里虚 | 本虚标实 | 标本俱虚 | | C | 外科学 |
36 | 肺胀,喘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选用 | 小青龙汤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麻黄汤 | 射干麻黄汤 | | D | 外科学 |
37 | 咳嗽痰多,喉间痰鸣,胸部膨胀,憋闷如窒,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苔浊腻,脉弦滑者,证属 | 痰瘀阻肺型肺胀 | 痰热遏肺型喘病 | 痰浊阻肺型喘病 | 痰湿蕴肺型咳嗽 | | A | 外科学 |
38 | 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心慌,形寒汗出,苔白润脉沉细,方宜 | 金匮肾气丸 | 真武汤合五苓散 | 补肺汤合生脉散 | 补虚汤合参蛤散 | | D | 外科学 |
39 | 下列哪部医著认为肺胀与痰饮有关? | 《内经》 | 《诸病源候论》 | 《金匮要略》 | 《张氏医通》 | | C | 外科学 |
40 | 最早记载肺痨具有传染性的著作是 | 《内经》 | 《难经》 | 《肘后备急方》 | 《仁斋直指方》 | | D | 外科学 |
41 | 治疗阴虚火旺型肺痨的方药是 | 月华丸 | 沙参麦冬汤 | 百合固金汤 | 桑杏汤 | | C | 外科学 |
42 | 肺痨的致病因素是 | 痨虫感染 | 营养不良 | 六淫致病 | 七情内伤 | | C | 外科学 |
43 | 最早确立滋阴降火法治疗肺痨的著作是 | 《十药神书》 | 《肘后备急方》 | 《丹溪心法》 | 《仁斋直指方》 | | A | 外科学 |
44 | 咳嗽无力,痰中夹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面色觥白,颧红,舌质嫩红,或舌淡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者,属 | 肺阴亏虚 | 气阴耗伤 | 阳气不足 | 肺脾两虚 | | C | 外科学 |
45 | 肺痨的盗汗由()所致。 | 阴虚内热 | 虚火逼津 | 阴阳两虚 | 内热蒸腾,逼津外出 | | B | 外科学 |
46 | 肺痨的病理性质主要为 | 虚实挟杂 | 以阴虚为主 | 气阴亏损 | 阴阳两虚 | | B | 外科学 |
47 | 肺痨病机为 | 阴虚火旺 | 肺热阴伤 | 燥热伤肺 | 肺经郁热 | | B | 外科学 |
48 | 气阴耗伤型肺痨选用的方剂是 | 补肺汤 | 生脉散合六君子汤 | 补天大造丸 | 保真汤 | | A | 外科学 |
49 | 阴虚火旺型肺痨的治法是 | 养阴清肺 | 润肺杀虫 | 滋阴降火 | 滋阴清热 | | D | 外科学 |
50 | 患者发热振寒,咳嗽胸痛,痰浊有腥味,诊为肺痈,方宜 | 普济消毒饮 |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 清瘟败毒散 | 加味桔梗汤合黄连解毒汤 | | B | 外科学 |
51 | 肺痈成痈期,热毒瘀结严重时,可配合使用 | 犀黄丸 | 珍黄散 | 锡类散 | 鱼腥草 | | A | 外科学 |
52 | 肺痈的成痈期的治疗原则是 | 清热解毒,清肺消痈 | 清肺消痈,祛痰化瘀 |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 活血化瘀,清肺消痈 | | A | 外科学 |
53 | 肺痈溃脓期的治法是 | 清热排脓 | 清肺排脓 | 化瘀排脓 | 排脓解毒 | | C | 外科学 |
54 | 肺痈溃脓期可选用 | 千金苇茎汤 | 沙参麦冬汤 | 加味桔梗汤 | 竹叶石膏汤 | | D | 外科学 |
55 | 肺痈脓溃以后,患者热退咳减痰稀,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气短乏力,午后潮热,宜用 | 六君子汤合泻白散 | 沙参麦冬汤合生脉散 | 百合固金汤 | 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 | D | 外科学 |
56 | 患者呛咳气急,痰少质粘,咯血色鲜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证属 | 阴虚火旺型肺痨 | 肺阴亏耗型咳嗽 | 肺阴亏虚型肺痨 | 恢复期肺痈 | | C | 外科学 |
57 | 患者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胸部疼痛,潮热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苔薄黄而少津,脉细数,方用 | 清燥救肺汤 | 秦艽鳖甲散 | 百合固金汤 | 月华丸 | | A | 外科学 |
58 | 最早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著作是 | 《肘后备急方》 | 《备急千金要方》 | 《十药神书》 | 《仁斋直指方》 | | C | 外科学 |
59 | 肺阴亏虚型肺痨的治法是 | 清热滋阴杀虫 | 养阴清肺止咳 | 养阴润肺 | 清热止咳 | | D | 外科学 |
60 | 咳嗽的发病与下列()脏有关。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 D | 外科学 |
61 |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表现的医著 | 《内经》 | 《丹溪心法》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 A | 外科学 |
62 | 黄疸病久在治疗上应注重 | 补气养血 | 攻补兼施 | 扶助正气 | 先补后攻 | | C | 外科学 |
63 | 患者面目及肌肤发黄,黄色较淡,面色无华,唇淡,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为 | 脾虚湿郁型黄疸 | 心脾两虚型心悸 | 脾虚血亏型黄疸 | 脾胃虚弱型萎黄 | | C | 外科学 |
64 | 脾虚血亏型阴黄选用的方剂是 | 归脾汤 | 小建中汤 | 参苓白术散 | 六君子汤 | | B | 外科学 |
65 | 患者身目俱黄,黄色较淡,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脉濡细,可辨证为 | 脾虚湿郁型黄疽 | 脾虚血亏型阴黄 | 寒湿阻遏型阴黄 | 气血亏虚型萎黄 | | B | 外科学 |
66 | 脾虚湿郁型阴黄选用方药是 | 归脾汤 | 六君子加茵陈、柴胡 | 茵陈五苓散 | 黄芪建中汤 | | B | 外科学 |
67 | 下列()不是胁痛的病理因素。 | 气滞 | 血瘀 | 湿热蕴结 | 痰阻中焦 | | D | 外科学 |
68 | 《内经》明确指出了胁痛的发生主要是 | 肝胆病变 | 肝胃病变 | 脾胃病变 | 经络病变 | | A | 外科学 |
69 | 胁肋刺痛固定不移、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可选用的方剂是 | 膈下逐瘀汤 | 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 血府逐瘀汤 | 身痛逐瘀汤 | | B | 外科学 |
70 | 治疗肝阴不足的胁痛可用养阴柔肝法,著名的方剂是 | 一贯煎 | 六味地黄丸 | 滋水清肝饮 | 化肝煎 | | A | 外科学 |
71 | 胁痛肝气郁结型的治法 | 理气通络 | 疏肝理气 | 理气柔肝 | 疏肝通络, | | B | 外科学 |
72 | 患者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便秘、溲短赤,心烦失眠,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辨证为 | 湿热蕴结胁痛 | 胆腑郁热型胆胀 | 胆腑郁热型黄疸 | 肝胆气郁型胆胀 | | B | 外科学 |
73 | 肝胆气郁型胆胀和肝气郁结型胁痛均可选用 | 柴胡疏肝散 | 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 清胆汤 | 五磨子饮 | | A | 外科学 |
74 | 右胁刺痛,痛处固定,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脉弦细涩,选用的方药是 | 血府逐瘀汤 | 四逆散合失笑散 | 身痛逐瘀汤 | 膈下逐瘀汤 | | B | 外科学 |
75 | 胆腑郁热型胆胀治疗方剂是 | 龙胆泻肝汤 | 大柴胡汤 | 清胆汤 | 茵陈蒿汤 | | C | 外科学 |
76 | 患者右胁隐痛,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燥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 | 肝阴不足型胁痛 | 阴虚郁滞型胆胀 | 阳虚郁滞型胆胀 | 脾虚血亏型阴黄 | | B | 外科学 |
77 | 患者右胁隐痛,时作时止,呕吐清水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弦弱无力辨证为 | 阳虚郁滞型胆胀 | 阴虚郁滞型胆胀 | 脾虚血亏型阴黄 | 寒湿阻遏型阴黄 | | A | 外科学 |
78 | 温阳益气,疏肝利胆法可适用于 | 脾虚血亏型阴黄 | 肝气郁滞型胁痛 | 阳虚郁滞型胆胀 | 气滞血瘀型胆胀 | | C | 外科学 |
79 | 胆胀阳虚郁滞的治疗方药是 | 一贯煎 | 理中汤加味 | 四逆散 | 大建中汤 | | B | 外科学 |
80 | 胆胀气滞血瘀的治疗法则是 |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 疏肝利胆、理气活血 |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 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 | A | 外科学 |
81 | 下列哪项不是鼓胀的病因 | 情志所伤 | 外感六淫 | 酒食不节 | 黄疽积聚日久 | | B | 外科学 |
82 | 患者胁肋痛走窜不定,情志不舒则痛增,善太息,苔薄白,脉弦,辨证为 | 肝气郁结胁痛 | 血瘀阻络胁痛 | 肝气犯胃胃痛 | 肝胆气郁胆胀 | | B | 外科学 |
83 | 胁痛虚证的治疗原则是 | 滋阴养血柔肝 | 补肝益气通络 | 疏肝健脾和胃 | 温经养血疏肝 | | A | 外科学 |
84 | 患者胁肋胀痛拒按或引及肩部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口干口苦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可辨证为 | 湿重于热型黄疸 | 湿热蕴结型胁痛 | 热重于湿型黄疸 | 肝胆湿热型胆胀 | | B | 外科学 |
85 | 湿热蕴结型胁痛选用的方剂是 | 茵陈蒿汤 | 龙胆泻肝汤 | 茵陈四苓汤 | 柴胡疏肝散 | | B | 外科学 |
86 | 血瘀阻络型胁痛的治法是 | 疏肝理气化瘀 |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 理气活血 | | B | 外科学 |
87 | 最早记载胆胀病名的著作是 | 《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临证指南》 | 《柳州医话》 | | A | 外科学 |
88 | 实脾饮用于治疗()型鼓胀。 | 气滞湿阻 | 脾肾阳虚 | 寒湿困脾 | 湿热蕴结 | | C | 外科学 |
89 |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的治疗法则适用于 | 湿热蕴结型鼓胀 | 肝胆湿热型胆胀 | 湿热蕴结型胁痛 | 湿重于热型黄疸 | | A | 外科学 |
90 | 肝脾血瘀型鼓胀选用的方剂是 | 血府逐瘀汤 | 膈下逐瘀汤 | 调营饮 | 少腹逐瘀汤 | | B | 外科学 |
91 | 患者腹大坚满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证属()型鼓胀。 | 气滞湿阻 | 寒湿困脾 | 湿热蕴结 | 肝肾阴虚 | | C | 外科学 |
92 | 鼓胀若水停过多可酌情选用 | 破血利水法 | 攻逐水饮法 | 行气泻水法 | 通利二便法 | | B | 外科学 |
93 | 气滞湿阻型鼓胀的治疗方剂是 |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 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 | 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 | 胃苓汤合逍遥丸 | | A | 外科学 |
94 | 鼓胀虚证的临床特征可见 | 鼓胀久延外邪已除 | 腹水已消 | 病势趋缓 | 肝脾肾亏虚 | 腹满胀痛 | C | 外科学 |
95 | 水肿的病理主要在()三脏。 | 心肝脾 | 肝脾肾 | 肺脾肾 | 心脾肾 | | D | 外科学 |
96 | 患者眼睑浮肿迅及全身,皮色润泽光亮,伴恶风寒发热,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滑数,最佳选方是 | 防己黄芪汤 | 越婢加术汤 | 五皮饮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 B | 外科学 |
97 | 水肿在()情况下用攻下逐水法最适宜。 | 高度浮肿,神志不清 | 高度浮肿,正气尚旺 | 高度浮肿,正气已衰 | 颜面浮肿,兼有表证 | | B | 外科学 |
98 | 鼓胀的临床主症()是错误的。 | 腹胀大如鼓 | 皮色苍黄 | 脉络暴露 | 腰以下浮肿 | | D | 外科学 |
99 | 最早记载鼓胀病证的著作是 | 《肘后备急方》 | 《内经》 | 《金匮要略》 | 《诸病源候论》 | | B | 外科学 |
100 | 鼓胀气滞湿阻的治疗法则是 | 疏肝理气健脾利水 | 疏肝解郁燥湿健脾 | 理气解郁健脾利水 | 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 | A | 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