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神经性皮炎的基本损害为: | 苔藓样变 | 浸润肥厚 | 扁平多角形丘疹 | 磷屑性斑片 | 抓痕、血痂 | A | 外科学 |
2 | 丹毒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的病名,如发于躯干部者称: | 赤游丹毒 | 抱头火丹 | 流火 | 内发丹毒 | 大脚风 | D | 外科学 |
3 | 下列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 | 发颐 | 痄腮 | 热疮 | 疔疮 | 多发性疖 | B | 外科学 |
4 | 疖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湿邪缠绵 | 瘀血阻滞 | 正气不足 | 肾气亏损 | 火毒内蕴 | C | 外科学 |
5 | 损伤后,局部肿胀青紫,痛有定处,痛处局限,有明显的压痛点者,属何种病机: | 气滞 | 气虚 | 气逆 | 血瘀 | 血虚 | D | 外科学 |
6 | 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试验)主要用于检查: |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 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 | 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 膝关节游离体 | A | 外科学 |
7 | 按损伤三期辨证治法的原则,下列不属于初期治法的是: | 攻下逐瘀法 | 行气消瘀法 | 清热凉血法 | 开窍活血法 | 和营止痛法 | E | 外科学 |
8 | 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小夹板固定的适应症: | 四肢闭合性骨折 | 开放性骨折创面小 | 四肢陈旧性骨折已手法整复 | 关节内骨折已整复 | 四肢骨折但水肿较严重 | E | 外科学 |
9 | 某患者右大腿外伤后出现了下列体征,可用来初步诊断为骨折的体征是: | 局部高度肿胀和瘀斑 | 主动活动丧失 | 异常活动 | 疼痛剧烈 | 局部压痛敏锐 | C | 外科学 |
10 | 下列疾病与感受特殊之毒无关: | 药物性皮炎 | 狂大病 | 破伤风 | 水火烫伤 | 漆疮 | D | 外科学 |
11 | 肿物赘生于人体,坚硬如石,形状不规则的称之为: | 瘤 | 疽 | 疔 | 岩 | 疖 | D | 外科学 |
12 | 皮损有明显渗液者宜用: | 熏洗剂 | 散剂 | 软膏 | 粉水剂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13 | 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 内托法 | 补法 | 透脓法 | 补托法 | 泻法 | D | 外科学 |
14 | 外科病名以病因命名者是: | 委中毒 | 瘤 | 岩 | 冻疮 | 人中疔 | D | 外科学 |
15 |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不化脓,其致痒原因是: | 风邪 | 湿邪 | 热邪 | 虫淫 | 血虚 | A | 外科学 |
16 | 骨折早期用药宜: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祛瘀止痛,通经活络 | 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 | 通痹止痛 | 接骨续筋 | A | 外科学 |
17 | 以下变化除哪项外,均可造成脊髓损伤: | 椎体脱位又自行复位 | 关节突骨折脱位 | 棘突骨骨折 | 椎板骨折并有移位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18 | 现代医学认为骨关节炎的主要病变是: | 结核杆菌侵入骨关节 | 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 | 继发性骨质增生 | 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19 | 股骨颈囊内骨折的后期并发症是: | 髋内翻畸形 | 髋关节炎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髋关节半脱位 | 髋关节结核 | C | 外科学 |
20 | 肱骨干骨折手法整复时,若牵引力过大,容易: | 肌肉痉挛 | 血管痉挛 | 骨断端分离移位 | 肘外翻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21 | 早期骨结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靠的鉴别诊断依据是: | 单一关节肿胀 | 血沉增快 | X线平片关节间隙有无狭窄 | 活组织检查 | 关节穿刺抽液行关节液检查 | D | 外科学 |
22 | 脱位后出现的特征是: | 骨擦音 | 疼痛 | 异常活动 | 畸形 | 弹性固定 | E | 外科学 |
23 | “捻发音”的检查主要用在: | 腰肌筋膜炎 | 臀肌筋膜炎 | 腱鞘炎 | 腱周围炎 | 滑膜炎 | D | 外科学 |
24 | 关节脱位最为常用的整复手法是: | 旋转屈伸 | 提按捺正 | 足蹬膝顶 | 拔伸牵引 | 夹挤分骨 | D | 外科学 |
25 | 目前公认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是: | 《龙树眼论》 | 《刘皓眼论准的歌》 | 《天竺经论眼》 | 《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
26 | 有一患者长时间步行引起第2跖骨颈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 | 间接暴力 | 拼力岔气 | 直接暴力 | 持续劳损 | 肌肉牵拉 | D | 外科学 |
27 | 不属于腕管综合征表现的是: | 大鱼际肌萎缩 | 小鱼际肌萎缩 | 拇指外展、对掌无力 | 叩击试验阳性 | | B | 外科学 |
28 | 肩关节周围炎可出现的阳性体征是: | 直尺试验 | 搭肩试验 | 肩外展试验 | “疼痛弧”征 | 臂丛牵拉试验 | C | 外科学 |
29 | 半月板损伤最常用的检查试验是: | 回旋挤压试验 | 直腿抬高试验 | “4”字试验 | 浮髌试验 | 叩击试验 | A | 外科学 |
30 | 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如引起桡神经损伤会出现: | 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虎口区麻木 | 爪形手 | 拇指不能对掌运动 | 拇指不能向掌侧运动 | 第1、2指不能屈曲 | A | 外科学 |
31 | 眩晕型颈椎病的最大特点是: | 头痛 | 猝倒 | 行走不稳 | 头颅旋转时眩晕 | 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 D | 外科学 |
32 | 属于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眼病是: | 突起睛高 | 鹘眼凝睛 | 珠突出眶 | 眼眶假瘤 | 以上都不是 | C | 外科学 |
33 | 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眼病的内治法是: | 泻火解毒法 | 滋阴降火法 | 祛风清热法 | 退翳明目法 | 活血化瘀法 | C | 外科学 |
34 | 退翳明目法主要用于: | 消退黑睛翳障 | 清除眼内陈旧渗出 | 消散眼内瘀滞 | 祛除湿邪 | 祛除风热所致眼病 | A | 外科学 |
35 | 针眼脓肿成熟,脓头位于眼睑皮肤面者,治疗应: | 切开排脓,切口应与睑缘平行,以免损伤眼轮匝肌 | 切开排脓,切口应与睑缘垂直,以免损伤提上睑肌 | 切开排脓,充分挤压以使脓液完全排出 | 切开排脓,并于创口内注入30%黄连液 | 以上各项均可 | A | 外科学 |
36 | 脓耳的预防与调护以下哪一项不适宜: | 防止擤鼻用力过度 | 防止污水入耳 | 流脓多时注意止脓 | 戒除不良挖耳习惯 | 婴幼儿哺乳注意姿势和方法 | C | 外科学 |
37 | 下列那一种病不宜用麻黄素滴鼻液: | 鼻鼽 | 鼻窒 | 鼻渊 | 鼻槁 | 鼻息肉 | D | 外科学 |
38 | 喉瘖的突出症状是: | 咽喉疼痛剧烈 | 吞咽困难 | 声嘶 | 发热 | 呼吸困难 | C | 外科学 |
39 | 下列哪项不是咽喉科常用的外治法: | 开音法 | 吹药法 | 含漱法 | 雾化吸入法 | 噙化法 | A | 外科学 |
40 | 耳疖多发生于: | 耳廓 | 耳屏 | 耳周 | 外耳道 | 鼓膜 | D | 外科学 |
41 | 下列那些疾病患者可出现耳鸣耳聋: | 耳胀 | 耳闭 | 脓耳 | 耳眩晕 | 外耳道异物 | D | 外科学 |
42 | 最早记载关于针拨白内障的是: | 《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 | 《太平圣惠方》 | 《银海精微》 | 《诸病源候论》 | B | 外科学 |
43 | 最先记载用眼镜矫正视力见于: | 明朝 | 唐朝 | 宋朝 | 清朝 | 解放后 | C | 外科学 |
44 | 下列除哪些眼病外均可引起传染: | 针眼 | 天行赤眼 | 天行赤眼暴翳 | 暴风客热 | 椒疮 | A | 外科学 |
45 | 以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壅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要特征的眼病是: | 脓漏眼 | 金疳 | 天行赤眼 | 天行赤眼暴翳 | 暴风客热 | A | 外科学 |
46 | 以遮盖法检查斜视时,遮盖右眼,左眼注视,将遮板迅速移遮左眼时,若右眼移向鼻侧,则属: | 外斜视 | 内斜视 | 旋转斜视 | 垂直斜视 | 眼球震颤 | A | 外科学 |
47 | 金疳的病证有: | 肺经郁火证 | 心肺风热证 | 肺胃火炽证 | 肺肾阴虚证 | 肺脾亏虚证 | E | 外科学 |
48 | 外科病名的最早记载见于 | 《五十二病方》 | 《刘涓子鬼遗方》 | 甲骨文 | 《黄帝内经》 | 《周礼》 | C | 外科学 |
49 |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 | 《黄帝内经》 | 《金创瘾疯方》 | 《肘后备急方》 | 《刘涓子鬼遗方》 | 《五十二病方》 | E | 外科学 |
50 | 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的是 | 《外科正宗》 | 《五十二病方》 | 《中藏经》 | 《世医得效方》 | 《黄帝内经》 | E | 外科学 |
51 | 《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 | 危亦林 | 龚庆宣 | 葛洪 | 王怀隐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52 |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 《灵枢》 | 《五十二病方》 | 《外科精要》 | 《世医得效方》 | 《刘涓子鬼遗方》 | E | 外科学 |
53 | 用水银治疗皮肤病最早见于 | 《刘涓子鬼遗方》 | 《肘后备急方》 | 《千金方》 | 《霉疮秘录》 | 《外台秘要》 | A | 外科学 |
54 | 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见于 | 《五十二病方》 | 《伤寒杂病论》 | 《刘涓子鬼遗方》 | 《诸病源候论》 | 以上都不是 | E | 外科学 |
55 | 《外科精义》的作者是 | 齐德之 | 陈自明 | 汪机 | 王维德 | 马培之 | A | 外科学 |
56 | 集膏药外治法大成的文献是 | 《理瀹骈文》 | 《外科全生集》 | 《外台秘要》 | 《洞天奥旨》 | 《外科传薪集》 | A | 外科学 |
57 | 被后世医家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著作是 | 《外科大成》 |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 《外科正宗》 | 《外科精义》 | 《外科理例》 | C | 外科学 |
58 | 引起鼻渊的常见病因病机是: | 肺经风热 | 胆腑郁热 | 脾胃湿热 | 胃火炽盛 | 肝火上扰 | B | 外科学 |
59 | 患者4岁,咽痛2天,声音嘶哑,恶寒,发热,喉核有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应考虑: | 风热感冒 | 乳蛾 | 白喉 | 喉喑 | 喉痹 | C | 外科学 |
60 | 乳蛾可诱发全身并发症为: | 痹证 | 水肿 | 心悸 | 胃脘痛 | 怔忡 | B | 外科学 |
61 | 男30岁,经常鼻塞2年,交替性,安静时加重,双下鼻甲肿胀,无分泌物,应诊断为: | 伤风鼻塞 | 鼻窒 | 鼻鼽 | 鼻渊 | 鼻息肉 | B | 外科学 |
62 | 急喉风最主要的特征是: | 吸气性呼吸困难 | 咽喉红肿疼痛 | 语言难出 | 痰涎壅盛 | 汤水难下 | A | 外科学 |
63 | 检查口咽部时,用压舌板轻压病人舌部的最适宜位置是: | 舌前1/3 | 舌前2/3 | 舌前1/2 | 舌前3/4 | 舌前3/5 | B | 外科学 |
64 | 《理瀹骈文》的作者是 | 王怀隐 | 吴师机 | 王维德 | 陈司成 | 高锦庭 | B | 外科学 |
65 | 《外科精要》的作者是 | 王维德 | 齐德之 | 陈自明 | 朱震亨 | 陈实功 | C | 外科学 |
66 | 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 | 汉代 | 周代 |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B | 外科学 |
67 | 元代将外科称为 | 外科 | 疡科 | 疮疡科 | 金疮肿科 | 金创骨科 | D | 外科学 |
68 | 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 | 疡科 | 疮疡科 | 疮肿科 | 外疡科 | 外科 | B | 外科学 |
69 | 下列疾病中以部位命名者是 | 对口疽 | 肠痈 | 人中疗 | 蛇头疗 | 鹅掌风 | A | 外科学 |
70 | 下列疾病中以病因命名者是 | 鹅掌风 | 白驳风 | 破伤风 | 面游风 | 油风 | C | 外科学 |
71 | 下列疾病中以疾病形态命名者是 | 丹毒 | 疖 | 烂疗 | 乳岩 | 鹅掌风 | E | 外科学 |
72 | 下列疾病中以疾病特征命名者是 | 流注 | 蛇眼疗 | 疫疗 | 丹毒 | 千日疮 | A | 外科学 |
73 | 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是 | 疡 | 疮疡 | 肿疡 | 溃疡 | 疮肿 | B | 外科学 |
74 | 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观点的医家是 | 陈实功 | 巢元方 | 王维德 | 高锦庭 | 汪机 | D | 外科学 |
75 | 最早使用截趾术治疗脱疽的是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太平圣惠方》 | 《世医得效方》 | 《千金方》 | A | 外科学 |
76 | “五善七恶”学说最早见于 |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太平圣惠方》 | 《世医得效方》 | 《千金方》 | C | 外科学 |
77 | 我国第一部梅毒学专著是 | 《外科理例》 | 《霉疮秘录》 | 《外科秘录》 | 《理瀹骈文》 | 《外科传薪集》 | B | 外科学 |
78 | 专述膏药外治法的著作是 | 《外科理例》 | 《霉疮秘录》 | 《外科秘录》 | 《理瀹骈文》 | 《外科传薪集》 | D | 外科学 |
79 | 《疡科心得集》的作者是 | 王怀隐 | 吴师机 | 王维德 | 陈司成 | 高锦庭 | E | 外科学 |
80 | 寒为 | 阳邪 | 阴邪 | 特殊之毒 | 内生之邪 | 外来伤害 | B | 外科学 |
81 | 暑多 | 夹湿 | 夹寒 | 夹痰 | 夹瘀 | 夹风 | A | 外科学 |
82 | 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于人体 | 上部 | 下部 | 中部 | 上肢 | 背部 | B | 外科学 |
83 | 燥邪易伤人体 | 阴液 | 阳气 | 气 | 血 | 精 | A | 外科学 |
84 | 外科疾病火邪为患大多由 | 内生火热 | 直接感受温热之邪 | 他经传变 | 过食辛辣之品 | 过食辛热药品 | B | 外科学 |
85 | 由毒而致病的特点是 | 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 | 多侵犯人体上部 | 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 | 好发于身体下部 | 易伤人体阴液 | A | 外科学 |
86 | 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 | 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 | 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 | 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 | 导致脏腑气血受损 | 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 B | 外科学 |
87 | 饮食不节可导致 |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 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 | 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 | 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 | 阴液受损,咽喉干燥 | B | 外科学 |
88 | 痰饮瘀血为 | 仅是病理产物 | 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 | 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 | 常常痰饮单独为病 | 常常瘀血单独为病 | B | 外科学 |
89 | 下列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哪项不正确 | 邪正盛衰 | 气血凝滞 | 经络阻塞 | 痰饮瘀血 | 以上都不是 | D | 外科学 |
90 | 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有囊性感的包块称为 | 结核 | 毒 | 痰 | 痈 | 肿疡 | C | 外科学 |
91 | 以部位命名的疾病是 | 子痈 | 人中疗 | 痈 | 蛇头疗 | 烂疗 | A | 外科学 |
92 | 以疾病特性命名的疾病是 | 子痈 | 人中疗 | 痈 | 蛇头疗 | 烂疗 | E | 外科学 |
93 | 肿疡的基底根部称为 | 根脚 | 根盘 | 护场 | 胬肉 | 肿疡 | A | 外科学 |
94 | 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称为 | 根脚 | 根盘 | 护场 | 胬肉 | 肿疡 | B | 外科学 |
95 | 风为 | 阳邪 | 阴邪 | 内生之邪 | 特殊之毒 | 外来伤害 | A | 外科学 |
96 | 脉络滞塞不通,则致 | 瘰疬 | 肢体结节肿块 | 白疟、瓜藤缠、中药毒 | 痈肿 | 恶脉、胸痹 | E | 外科学 |
97 |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 | 瘰疬 | 肢体结节肿块 | 白疟、瓜藤缠、中药毒 | 痈肿 | 恶脉、胸痹 | D | 外科学 |
98 | 瘀阻皮肤可发生 | 瘰疬 | 肢体结节肿块 | 白疟、瓜藤缠、中药毒 | 痈肿 | 恶脉、胸痹 | C | 外科学 |
99 | 寒邪致病的特点是 | 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 | 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 | 患部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 | 发病迅速,来势猛急,掀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 | 以上都不是 | B | 外科学 |
100 | 风邪致病的特点是 | 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 | 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 | 患部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 | 发病迅速,来势猛急,掀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 | 以上都不是 | A | 外科学 |